太岳医疗卫生的典范:广华中西医药合作社的故事

宋正轩
2025-01-24
来源:晋城党史网

20世纪四十年代,在晋冀鲁豫边区根据地内传颂着太岳第四行署“广华中西医药合作社”(简称“广华堂”药社)创办的先进事迹和办社经验,广大群众称道“该合作社是组织群众力量为群众服务的好医院,是医疗卫生工作的方向(1945年7月15日《太岳日报》)。”那么,“广华中西医药合作社”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创办“广华中西医药合作社”


1942年至1943年,阳城大地的旱蝗灾害接连不断,人民生活十分困难。为动员军民渡过难关,以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在党和抗日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阳城人民赈济救助、劳动互助、纺花织布、开炉建窑,生产自救,开展大生产运动,减租减息,抗灾度荒,使群众生活普遍有了改善。


1944年,为了解决根据地军民医药缺乏的困难,决定由专署秘书主任孙裕之负责、财粮科干部靳性善、专署医生(西医)侯良弼协助,“析城青年营”医生(中医)郭洪安以及南次营村的武逢春配合,一起到阳南四区南次营村去筹建专署医疗机构。在根据地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们以一石二斗小米为办院基金,一匹马为脚力。采用群众入股、二八分红的方式,在该村庭房院首创了晋冀鲁豫边区太岳第四行署的第一个医疗单位—“广华中西医药合作社”。靳信善为主任,郭洪安、侯良弼为副主任兼医生。


“广华中西医药合作社”采用群众入股、二八分红的方式,许多群众踊跃入股,社员由初时的几十人不到一年时间就发展到300余人,股金从3.9万元增加到30万元,盈利近20万元。不仅方便了群众看病治疗,而且入股群众也从中分到了红利,受群众拥护,合作社迅速得到发展,1945年初又在固隆、董封、润城等地设了分社。《新华日报》(太岳版)于1945年7月15日作了报道,全面介绍了“广华中西医药合作社”的先进事迹和办社经验,并发表了题为《医药合作社的方向》的短评,肯定了“广华中西医药合作社”的做法。


创建“广华医院”


1944年7月,为了适应根据地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培养医务人员开展居民卫生防病治病,为群众服务,专署决定在“广华医药合作社”的基础上创建“广华医院”(仅设门诊)。靳性善任院长,侯良弼任副院长、郭洪安任副院长兼医务主任,负责领导医院的医疗技术工作。先后聘请本县张培承(尹庄)、乔鼎年(南关)、燕秉彝(北次营)、吉廷选(台底)燕开钰(董封)、张文裕(北次营)、原朝仪(演礼)、赵全壁(上义)等十几个名医进医院当临床医生(其中张培承、乔鼎年、燕秉彝、吉廷选四人1950年12月均进入阳城县“新中国成立初期十大名医”之列),开展抗日根据地的医疗卫生保健工作,既受到上级的表扬,也得到了当地党、政、军、民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后来医院又在县城西街、垣曲和沁水县的西川等地设立了分院。应该说,“广华医院”是我党在阳城创办的第一个中西医结合的人民医院。


成立“中西医学研究会”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解放区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为了贯彻毛泽东主席1944年10月在边区中西医生座谈会上的重要指示,把社会上的医务人员组织起来,为抗战服务,开展学术研究。太岳第四专署委托广华医院发起并成立了“中西医学研究会”,阳南、阳北、沁水、翼城、垣曲、济源等地医务人员70多人参加了成立大会,郭洪安任会长〈兼职〉,总会设在广华医院内,他们团结改造了83位旧的农村医生,恢复了33家私人药铺,带动建立了5个群众自发组织的医药合作社,会员发展到中西医药卫生人员(包括兽医)近200人。


研究会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吸收西医之长,建立中医病案留档制度,定期召开技术交流会议,提高了医务人员的素质和医术水平。他们还组织群众入股,建立基层村级医药合作社,解决了群众看病吃药的问题。“中西医学研究会”是阳城抗日根据地第一个群众性的学术组织和学术团体。1986年,“中国医学史研究会”在得到该研究会的历史资料后,认为它是抗战时期解放区贯彻毛主席指示的例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筹办专署“医学校”


1944年11月,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培养中西医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于抗日战争,专署又委托广华医院筹办晋冀鲁豫边区太岳第四专区医学校(简称“青年医训班”),学制两年,由靳性善、侯良弼负责,委托专署中西医生研究会具体办理,以便发挥群众团体及社会医务人员的力量办学。校址设在南次营村大地主、曾任察哈尔省张北县法院推事武鸿恩,一进两个四合院的庭房院后院(前院是广华堂药社,后为广华医院),有几十间房子,北屋是礼堂第一班教室,东屋是二班教室,西屋为中西医生研究会、郭副校长与老师们的办公室,南屋和西南角屋是院主人的住房,西北角房是图书室,东北角房是炊事灶房。各房均是两层,楼上则是师生的宿舍。前院没有南屋,宽大的粉白墙上是学员们的学习园地,设有挑战栏、应战栏、表扬栏、批评栏,每周出一期壁报,介绍卫生防病和农业生产知识,很受看病群众的欢迎。每天早晨,大队长郭济隆带领学员们跑步到村外群众的打谷场上出操锻炼。“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大刀向敌人的头上砍去等歌声响彻云天。学员们还自编自演,不仅在乡村的戏台上,还组织队伍到县城宣传。


组织机构:靳性善任校长,侯良弼(西医)、郭洪安(中医)任副校长(习惯称主任)兼教师,由郭负责教学日常的领导工作。医校教师由“广华堂”药社及“广华医院”推荐,经“太岳第四专署中西医学研究会”考试合格,领有“行医证”的医生担任。他们有燕秉彝、吉廷选、燕开钰、张文裕、王印堂、邢学政、原朝仪、侯竟成、赵全壁、张高照(翼城县)、史学堂(晋城县)、郑洪祥(沁水县堡头村)以及文化教员李春霖(河南孟县)等,他们有的坐堂医院,有的是医生兼教师,但都进行义务授课。


学生免费入学,学习用品自备,伙食月终结算,每个学生只负担小米、箕面、圪渗做稀饭吃的钱,菜钱若干折米或箕面交事务处即可。那时生活困难,连毕业典礼和过节也难有白面,一年也闻不到半点儿肉味,但大家的学习情绪却是十分高涨的。


当时正处于抗战时期,办学条件是很困难的,教学没有专门教材,由老师们从《难经》《诊断学》《脉学》《内科》《针灸》等中医书中选一些必读的内容。流程是老师们先集体讨论,然后报郭副校长审定后,由学生手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那个时代鲜明的主旋律,学员们的精气神真是杠杠的。虽然西医教材更缺乏,但老师还是千方百计地收集选用1943年太岳纵队卫生部编印供内部学习的西医教材《医学常识》、白求恩遗著《战伤治疗技术》和太行群众书店出版的《助产常识》与《西药治疗二十种》等医学书刊。这些书刊在当时是很珍贵的,有的作为教材,有的放在学校图书室供师生们阅读,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学员的医学视野。


坚持中西医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医校办学的两大时代特色。学员们除跟随医生在医院临床实习外,还多次组织学员到海拔2539米高的天然中药库一历山(俗称西坪)去识连壳、辨柴胡、抱菖蒲,学员们不仅大大增加了医药知识,还给学校充实了教学经费,收获多多。


该校毕业的学生,大都学有所成,能够独当一面,后来都成为各级医疗卫生组织的骨干力量。诸如阳城医学界享有盛誉的杨裕华、武生清及闻喜县医院院长张芪林、河津县医院院长杨志强、晋东南专署医药公司中药材科科长李耀武、临汾地区医院检验科主任牛鸿勋、运城市卫生局局长高友祥、南下闽疆开辟新区后任福建医科大学中医系副主任、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的郭济隆和同下福建任福鼎县医院党支部书记兼院长的刘文杰等都是当年医校毕业的学生。真可谓桃李满天下,白衣乡间走。


从1944年起,在创建“广华堂”药社的基础上,—条龙创建广华医院一中西医生研究会一医学校,这是一所集医疗、科研、医校,三位一体,组织群众力量为群众服务的好医院,它闯出了一条新路,代表了医疗卫生工作的方向。


杏林浓荫茂,黎明乐逍遥。它不仅解决了当时根据地军民求医治病的困难,而且为发展根据地的医疗卫生事业和解放晋南、豫北等地区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并在阳城医疗卫生史上写下了辉煌的—页。广华中西医药合作社,它永远是太岳医疗战线上的一面光辉旗帜。


广华医院及太岳第四专署医学校在南次营长驻一年多时间。1945年12月转驻周村,而后又转驻晋城县城,直至1949年,它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踏上新的征程。


总编 | 崔利民

责编 | 韩玉芳

一核 | 李天伟

二核 | 侯沙河

邮箱 | jcszgdsxh@163.com

电话 | 0356-6966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