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陵川大山里的话剧《沙柳泉》

马栓贵
2019-04-27
来源:晋城党史网

陵川诞生了抗日战歌《在太行山上》,陵川诞生了红色歌剧《赤叶河》,鲜为人知的是陵川还诞生了红色话剧《沙柳泉》。


(一)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蒋介石置中华民族危亡于不顾,公然挑起了蓄谋已久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山西军阀阎锡山与蒋介石遥相呼应,悍然发了反共反人民的“十二月事变”,对共产党、八路军及党所领导的牺盟会等抗日力量进行了疯狂进攻。我党为顾全大局,在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击后,主动与国民党政府及阎锡山当局进行谈判协商,达成协议,撤出了太岳、太行南部的晋城、高平、陵川、阳城、沁水等大片地区,这便是史上的“太南撤军”。


我军退出陵川后,国民党进驻陵川,陵川变为国民党统治区。反动的土豪劣绅、流氓、土棍倚靠国民党政权,疯狂地向革命群众反攻倒算。他们组织的突击队,到处搜捕革命干部、共产党员和进步群众。在革命高潮时混入革命队伍的阶级异己分子,出卖灵魂,背叛革命,向敌人告密,带着突击队搜捕革命干部,他们为了取得敌人信任,表现得异常积极,成为敌人屠杀人民的最忠实、最残酷的帮凶和刽子手。


1940年3月底,日军占领晋城、高平后,组织日伪军10000余人从长治、高平、晋城三路向陵川进攻,陵川首遭日军践踏。3月31日,侵占陵川县城,并在各地烧杀掠抢,使陵川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之至4月5日退出。日军这次退出陵川后,依托长治,在长陵边界设置西火、关岭山据点,蚕食杨村、沙河、秦家庄、司家河四个编村;依托高平,在陵高边界设直大善据点,蚕食礼义、平川、太和三个编村;依托晋城,在晋陵边界设置峰头据点,蚕食张仰、积善、西河底、冯山、东王庄五个编村。不仅使全县五分之一的编村(时全县54个编村)陷入日军践踏之中,而且为日军打通晋城、高平和长治三地至陵川的公路占据了重要位置,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1年3月9日至1 5日陵川再次遭受日军扫荡,历时7天。


1941年12月12日,日军第三次扫荡陵川,17日退出,历时6天。


1942年6月,日军第四次入侵陵川,从6月21日进入县城,到8月4日退出,历时45天,对陵川进行了大规模扫荡。


1943年4月,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十八(昭和十八年)春太行战役”,号称调集20万大军,从长治、晋城、高平、林县、辉县等四面八方,向太行南区进行猖狂扫荡,目的是要彻底消灭在这一地区驻防的国民党三十四集团军四十军、二十七军和新五军。对陵川来说,这是日军对陵川进行的第五次扫荡。面对日军的进犯,在陵川驻防的蒋介石嫡系部队二十七军,除有少数爱国志士效命疆场外,总体是一如既往地采取“逃跑战术”,一听日军的隆隆炮声,就弃守阵地躲进了深山密林,致使日军得以长驱宜人,于4月30日占领陵川县城。4月24日新五军军长孙殿英屈膝投敌,5月6日,四十军军长兼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庞炳勋被俘投敌。此后,日军集中力量对二十七穷追不舍,在大约两个多月时间内,敌人的铁蹄踏遍了全县17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每个山庄窝铺,直到7月中旬,扫荡的日军仍在林陵道上往来奔驰,频繁进行“搜山”和反复清剿。二十七军除四十五师早已调至后方整编外,四十六师、预八师被打得丢盔御甲,大部渡河撤往洛阳,军长刘进(中将)也化装商人偷渡黄河。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残留下的二十七军散兵,到处向群众逼粮抢粮,敲骨吸髓。越是山区散兵抢粮的现象越为厉害。加之这一年晋、高、陵等县又遭受了比较严重的旱、蝗等自然灾害,因此,战乱、饥饿、瘟疫、灾荒这四大恶魔,无情地吞噬着全县人民的生命。几乎所有群众都只能依靠糠菜、野果、榆皮、树叶充肌,尤其是南部和东部山区,到处饿殍载道,尸横遍野,呈现出一片“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象。仅一年内全县死亡人口高达32000余人,占原有人口的20%以上,人吃人的现象也时有所闻。夺火、横水两区,由于散兵抢粮严重,灾情尤为典型。据不完全统计,这两个区死亡人口10276人,占原有人口50%,损失牛马驴骡5256头,占原有大牲畜的95%,烧毁、倒塌房屋2702间,占原有房屋的30%。台南、瑶泉、夺火、横水、马圪当一些人口比较集中的山区和几乎数以千计的山庄窝铺,到处行人稀少,鸡犬绝迹,庐舍倒塌,田园荒芜,简直变成了一片死寂荒凉的世界。此情此景实在令人怵目惊心,惨不忍睹!


(二)


1943年夏,我党我军北来重新开辟太行根据地。后半年,主力部队129师开进陵川境内,消灭了夺火、马圪当及豫北一带的敌伪武装,收复失地万余平方公里。太行八地委、专署、军分区机关随即进驻陵川。


随部队129师开进陵川的还有太行山剧团。


太行山剧团的前身是陵川儿童抗日宣传队和华干组建的联合抗日流动剧团。


1938年春节前后,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军事部长的朱瑞创办的华北军政干部学校(简称华干)因日寇九路围攻晋东南,由晋城迁到陵川。华干组建了一所民族革命高小。民革小学的师生在学习之余积极进行抗日宣传文艺活动,排练了《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流亡三部曲》、《放下你的鞭子》等许多文艺节目。游击支队的洪荒、桂涛声、张柏园很关心这件事,经常到小学观看演出,并指导排练。由于他们的出色演出,华干决定由高琳、鲁林负责,组成了陵川县儿童抗日宣传队,队员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人称“小八路宣传队”。


与此同时,华干为了搞好抗战宣传,做好群众抗日工作,由教师张柏园从游击支队和华干学生中挑选了十几名同志,组建了联合抗日流动剧团。


当年4月, 陵川县儿童抗日宣传队到晋城远征宣传。临行前,学校给每人做了一套灰色土布学生服,携带着七八支学校军训的木制步枪和三支土造翘把手枪作为道具,还买了三尺白布,剪了一个三角形小旗,用毛笔写上“陵川县儿童抗日宣传队”十个红色大字,高高地举着到了晋城。


来到晋城后,华干组建的联合抗日流动剧团也在壶关、高平、长子、阳城等地巡演后来到了晋城,大家同住在崇实中学。


中共北方局领导朱瑞和晋城县的领导热情接待了流动剧团和陵川儿童抗日宣传队。朱瑞看了他们的演出非常高兴,根据两支宣传队员的要求,由他介绍,25人全部参入了八路军,并将流动剧团和陵川儿童抗日宣传队整合为“太行山剧团”。5月7日,在崇实中学礼堂开会,宣布“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太行山剧团” 正式成立。宣传队员们穿起了军装,戴上了“八路军”肩章,从此,太行山剧团走进了太行山革命烽火。


(三)


1943年,为了开辟新区,太行山剧团奉命归属太行军区第八军分区领导,随军到达山西晋城、陵川一带,参加开辟新区的工作。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当太行山剧团随着主力部队来到这里时大为吃惊。


陵川,是八路军曾经的红色根据地,是太行山剧团的前身——联合剧团和陵川儿童抗日宣传队的诞生地,是许多演员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十二月事变”前,这里抗日活动轰轰烈烈,军民一家,共同战斗、生活。但因为国民党顽固派制造摩擦、挑动分裂导致太南退军。我军北撤后,短短几年,竟变了人间地狱。千村薜荔,万家野蒿,白骨头拦路,白骷髅绊脚,狼窝占着土炕,蒺藜长满了田地,进村无鸡犬,敲门没人应,变成了凄凄惨惨的“无人区”。当年的牺盟干部牺牲了,当年的老房东饿死了。。。。。。看到这一切,想到这一切,队员们禁不住潸然泪下。


和所有大部队一样,太行山剧团的队员们立即投入了紧急的救援中,把还未断气的人,用自己的炒面喂活他们,用军锹清除了院子房里的野草,埋葬了无人收捡的死人……


1943年这一年,可以说是最艰苦的一年。部队都过着一天四两小米、糠皮加野菜的日子。原来每年发一套新军装,已改为只发三尺窄面布,用于缝补旧衣服。因此,在救人的同时,剧团和部队一样,在保证文艺任务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开荒种地,每人自己保证种出三个月口粮。同时,组织群众大力开展生产自救活动,紧紧扎根于群众之中。


在开辟新区的工作中,除了战时跟随部队参加战斗、战勤工作,以及下连队做宣传鼓动外,太行山剧团还深入山庄窝铺,走到院内炕头,走进群众,访贫问苦,不仅丰富了感性知识,提高了思想觉悟,还为文学美术创作积累了素材,产生了一批宣传抗战的歌曲、快板、活报剧、表演唱等文艺演出剧本及连环画、漫画等文艺出版物。


为了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假抗日真分裂、假统一真摩擦,破坏抗战的真相,1944年,太行区党委指示宣传队(即太行山剧团),创作一个以揭露国民党顽固派搞摩擦祸国殃民为主题的剧本。


国民党顽固派祸国殃民,陵川这一带“无人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活生生的教材!


宣传队接受了这一光荣任务后,立即组织了一个创作组,副团长赵子岳为领导,演员董世民、黄一涛参加创作。


为了写好这个剧本,他们又专门深入到国民党制造“无人区”受灾受害严重的夺火、风凰、庙洼、光脚站、上河、赤叶河、马武寨、沙流泉以及晋城石瓮河地区,调查走访,搜集创作素材。最后,由黄一涛执笔,写出了一个五幕话剧,而这个五幕话剧便以采集素材的沙流泉村村名谐音命名为《沙柳泉》。


剧本写出来之后,创作组邀请剧团相关同志一起修改加工,而后定稿。接着,全体同志投入紧张的排练。李书琴、贾宗谊任导演并任主演,黄一涛等也在剧中担任了主要角色。


1944年剧团回太行区党委汇报演出时,区党委书记李雪峰、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和文联的同志都看了,大家对剧本给以了充分,并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


1945年春,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和文代会同时隆重开幕。太行剧团(时已称政治处宣传队)即以五幕话剧《沙柳泉》在两会期间正式演出,引起了强烈反响,并荣获“鲁迅文艺奖金”。演出结束后,还在一三九师先锋剧团举行了座谈会。


根据太行区党委的指示和座谈会的意见,创作组又对剧本进一步作了修改。边区政府副主席戎子和,亲自审阅了修改后的剧本,并将原剧名《沙柳泉》改为《九死一生》。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