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阳城县委创建前后

卢剑锋
2017-07-03
来源:晋城党史网

---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之际


  忘记历史注定会失去未来。中共阳城县委从创建到新中国成立,历经12年的风雨历程。在那段艰苦岁月中,她坚强的率领全县人民保家卫国,翻身解放,建树了不朽的丰碑,值得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重温这段光辉历史,铭记这段历史。


    一、革命火种的孕育与中共阳城县特别小组的组建


  大革命时期,受中国共产党的救国救民思想与北伐革命的政治影响,阳城这块古老沉睡的土地开始慢慢觉醒,涌动起革命的潜流,1926年至1927年,阳城籍在外地求学的王春、赵克宏、范月亭、张季纯等进步青年在马列主义新思想影响下,立志追求革命真理,先后在各自就读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在回乡期间,积极宣传党的政治纲领,宣传国共合作,宣传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组织建立进步团体,开展革命活动。大革命失败后,阎锡山拥蒋反共,下令在山西清除共产党组织。这些早期党员在白色恐怖下,被迫返乡隐蔽,虽然大多数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但他们仍在家乡坚持革命活动,通过各种渠道反抗封建压迫剥削,和外国侵略行为作斗争。他们播下的革命火种,使贫苦老百姓看到了革命胜利的希望,革命火种逐渐燃烧起来。1936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红军胜利东征的政治影响下,山西的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在太原成立后,薄一波等共产党人受中共中央北方局委派,组成山西工委回山西同阎锡山当局逐步建立起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关系,改组牺盟会,取得领导权,形成新的革命力量,将牺盟会训练的村政协助员和特派员下派全省各县市,成立各县市分会,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山西也因此吸引、吸纳了全国的大批热血青年。在这种条件下,刘文甫、韩德茂等十余名村政助理员受山西省牺盟总会委派来到阳城。他们以协助村长办理村政的合法名义,在阳城城乡发展会员,宣传抗日救亡。隐蔽在家乡的早期共产党员率先加入并介绍其他进步青年加入牺盟会,成为抗日救亡的中坚力量。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全县牺盟会员就发展到3000多人。之后,在武士俊、韩毓琦等牺盟特派员的筹建下,成立了阳城牺盟分会,并在全县各区、村、学校、企业都建立了牺盟组织,阳城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如火如荼。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疯狂进攻华北,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全国抗战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牺盟会作为秘密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山西地方“官办团体”,逐步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阳城牺盟分会中的中共地下党根据党的指示,及时吸纳进步分子,秘密发展党员,茹玉珍、王春、张春发、王永盛、曹戎、赵树理等一批青年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阳城地方组织创建的基础和骨干力量。11月,晋城牺盟中心区宣传部长李敏之(中共党员,吉林永吉人)经邓兆祥举荐并经阎锡山政府委任出任阳城县县长,同时,中共晋城中心县委决定组建以李敏之为组长、张月川(中共党员、晋城人)、林贞(女,上海人)为成员的中共阳城县特别小组。李敏之一行从晋城出发徒步赴任,月底抵达阳城。从此,党在阳城开始了有组织的活动,使阳城县政府成为秘密接受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政权。李敏之以公开合法的县长身份,协同牺盟分会改造旧政权,惩治不法官绅,果断镇压汉奸芦石庵,下令释放所谓的“政治犯”,加强民运与武装训练,推行合理负担,改善民生,进一步调动起民众的抗日热情,也为日后晋豫边根据地在阳城创建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政治基础。


    二、中共阳城县工作委员会的创建


  1938年2月,新乡、焦作相继沦陷,中共中央北方局军委书记、八路军驻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联络处主任朱瑞、副主任唐天际、中共直鲁豫边省工委率领一批“华干”学员经陵川、晋城辗转到达阳城,而阳城县城也刚遭日军轰炸,朱瑞一行人和县政府、县人民武装自卫队数百人被迫撤至横河山区,朱瑞在此得到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电示。3月上旬,朱瑞在下寺坪代表北方局创建了中共晋豫特委(后改称地委、区委)和八路军晋豫边抗日游击队(即唐支队),领导包括阳城在内的17个县的党的工作和武装工作。

   3月中旬,中共晋豫特委为加强腹心地区---阳城县党的工作,发动群众巩固扩大根据地,根据中共中央和北方局关于在敌后大力建党的指示,在下寺坪(今横河中寺村)创建了中共阳城县工作委员会(简称“阳城县工委”),选派特委组织部长薛讯(女,河南开封人)兼任工委书记,刘刚(又名刘祖璋,河北南皮人)任组织委员,魏健(又名魏震五,吉林辽源人)任宣传委员。县工委根据特委大量发展党员的指示,确定其中心任务是大力建党,大量发展党员。于是派出茹玉珍、杨保林到三区,杨惠文、王春、赵树理到四区,王永盛、张春发到五区开展建党工作。这些党员在各地宣传动员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中,大力发现、培养积极分子,以个别吸收的方式,大量吸纳党员,积极筹建党的基层组织。把党的工作建立在群众运动的基础上。3月下旬,杨惠文(女,河南邓州人)首先在岩山编村所属的索泉岭村建立起全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3、4月间,在党员发展较快的石臼、大宁、东冶等农村相继建立起了一批党支部。


三、中共阳城县委的诞生


5月,阳城县党员发展到100多人,部分区、村秘密建立起党的基层组织。中共晋豫特委根据对敌斗争需要和阳城党组织发展的状况,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县各级抗日政权、牺盟会组织和各种抗日团体的统一领导,决定将中共阳城县工作委员会改建为中共阳城县委员会(简称“阳城县委”,对外叫“阳城县牺盟工人工作委员会”),并在蟒河石臼村召开有关负责人会议,宣布阳城县委成立。阳城县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青年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等工作机构。县委由刘刚任书记,胡晓琴(太原人)任组织部长,魏健任县委秘书并兼管宣传部工作,茹玉珍为县委委员;袁克勤(晋城人)任青委书记,齐云(女,河北高阳人)任妇工委负责人。

阳城县委诞生后,继续大量发展党员,又在梁城、白桑岩山、涝泉、黑龙、尹庄、窑头、章训、北留、西封、下寺坪等地建立了党支部,进一步巩固建设根据地,配合特委开设军政干部学校,举办各种训练班,大批训练了党员和干部,为基层政权和群众组织培养了骨干,为抗日部队输送了兵员,从这里走出的学员建国后很多成为将军或省部级领导。同时,县委同县政府一道加紧整顿改造区、村政权,选派共产党员与牺盟抗日骨干出任基层政权领导人,健全了组织生活,加强党员和干部的组织观念,把抗日领导权牢牢把握在共产党手中。县委还通过牺盟分会建立工人抗日救国会、农民抗日救国会、青年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日救国会等群众抗日团体,推动县政权确实执行抗日法令,保护群众组织,推行合理负担,实行减租减息,改善人民生活,开展经济建设,加强武装训练,配合八路军344旅取得盯店战斗的重大胜利,打击土匪,镇压汉奸恶霸温茂林、樊次枫等。

此后,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阳城地方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县委运用党的建设、武装斗争与统一战线三大法宝,带领全县人民进行了艰苦的十四年抗战与三年解放战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走向一个又一个辉煌!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