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立过“汗马功劳”的铁笔

梁家礼
2017-06-04
来源:晋城党史网

——纪念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晋城中心县委创办机关刊物《火炬》80年


在我九岁时,去我干爹黄土土家玩,曾看守大庙多年的禅灵哥哥给了我一根象锥子又不是锥子的东西,我高高兴兴拿回了家,放在妈妈的梳匣里。今年清明前,回老家对母亲的遗物进行了清理,在破旧的木制箱底发现了一支铁笔。铁笔的笔尖已生锈,抹掉灰尘,仔细端详,笔的尾部隐隐约约有“艹七”的字样。反复思想,箱里怎么会有刻蜡纸的铁笔呢?怎么也想不起它的来源。后联系到1938年4月中共晋城中心县委在我们甘润驻扎时,曾在大庙(甘霖寺)西厢房办过机关刊物《火炬》,禅灵哥当时就是看庙的小“和尚”,这支铁笔是不是那时县委机关搬走时遗留的?再联想到铁笔杆尾部的“艹七”,中华民国二十七年,是公元1938年,这样一对照,时间吻合了,肯定了这支铁笔就是当年禅灵哥给我的象锥子不是锥子的东西。算起来到今年整整80年了,也就是说铁笔到我手算是70年,幸运无意中保存了“革命文物”70年,真是高兴极了。


提起铁笔,功不可没。它曾为宣传抗日,激励军民抗日斗志立下了“汗马功劳”。1988年我曾拜访过革命前辈、老报人从省政协秘书长岗位(省军级)离休的徐一贯老先生,当年他曾任中共晋城中心县委领导(先任组织部长,后改任农运部长),他给我讲述了当时的情况。


晋城县自大革命失败后受挫,我党的力量很是薄弱,党组织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恢复和发展,到1937年底,党员人数还不够五十,且散居全县各地。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矛盾尖锐,党中央决定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城人民很受鼓舞,特别是1938年1月,长治特委派赖若愚同志来晋城重新建立中心县委(辖晋城、阳城、沁水和高平路西),给党员群众带来了生气和希望。刚在城内建立的中心县委,以牺盟会公开身份,计划深入全县开辟工作,2月26日(农历正月二十七日)日寇占领了晋城县城,中心县委被迫向西经马坪头,准备到长河西山后晋阳沁交界处安家,可是被抢先来一步的晋城县县长程树华强占了西北山上的陈庄(现称西陈庄)挡住了去路,经多次协商无果,只好向北扎东来到了西大阳落脚。中心县委认真利用统一战线这一法宝,加强与驻扎这一带友军529旅的联系和配合工作。团结一切抗日爱国力量,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在我游击队和友军的配合下,不断打击日寇,日本鬼子月余后撤离晋城。四月中旬,中心县委从赵庄(无梁殿)迁到甘润。在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六月在城内召开了城周三十多个编村参加的万人大会,枪毙了大汉奸、维持会长李廷相等5人。抗日热潮迅猛兴起。随着抗日救亡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心县委为了加强宣传,培养干部,提高干部群众的理论和政策水平,指导抗日救亡工作。在交通不便,笔墨纸张缺乏,印刷设备没有,高文化人才稀少的条件下,由赖若愚书记亲自指导,创办了县委机关刊物《火炬》,宣传部长赵培心主管,王静海同志任主编,购买了钢板、铁笔、油印机,挑选了一高中文化战士刻蜡纸,在甘霖寺西厢房开展了工作。中央北方局代表朱瑞、农运部长徐一贯等领导曾写过不少文章,对宣传党的政策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条件所限,开始办刊,得到了西四义南门里洛阳商人郜先生的资助,纸质较好,印制比较讲究,(如第三期),后来日寇二次侵占晋城,不时进行扫荡,再加上闫锡山势力和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抗日,火柱队、吃干队等军匪到处作恶,残害群众。《火炬》只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没有固定住所,流动地,艰难地进行着办刊,封面一期一个样(如第七期)。《火炬》不定期出版,随时随地由交通员秘密地发送到各区分委、游击队、牺盟会基层组织……


《火炬》为油印刊物,虽然时间不长,从创刊到停刊只有七个月,可是就是用这支铁笔刻蜡纸,它刻过数百篇文章、诗歌、漫画。《火炬》具有群众性、地方性、口语化、通俗易懂,如三期上刊登的抗日诗“不怕穷,不怕苦,不怕疼,不怕死。铁心不做亡国奴,誓与倭寇决雌雄。”响亮的表达了“四不怕”,坚决不当汉奸,要和日本鬼子比高低的决心。在当时起到了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的重要作用,大大地鼓舞着军民抗日的斗志。1938年10月根据形势需要,中心县委宣传部长赵培心调晋豫特委(中心县委原属长治特委,3月后改属晋豫特委领导)办的《大众报》工作,《火炬》停刊,工作人员随之也并入《大众报》。《火炬》共办过八期,对抗日救亡工作功不可没,“铁笔”也应兴誉为“抗日功臣”。它的“汗马功劳”与日俱在,对不起眼的“革命文物”要永远铭记。在《火炬》创刊80年之际,把“铁笔”和抗日传单等一块陈列于“泽州县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展览馆,以教育后代,供群众参观。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