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岳区首脑机关在阳城

卢剑锋
2017-05-13
来源:晋城党史网








抗战时期,由于战争形势的变化,太岳区首脑机关由北到南,转战于沁源、安泽、士敏的乡村;抗战胜利后,1946年1月,太岳区的首脑机关移驻到地理优势明显、党和群众基础深厚的阳城并长期驻扎于县城。至此,阳城成为太岳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长达四年之久。在解放战争时期,太岳区是连接华北与西北的纽带,是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进攻、保卫延安、挺进豫陕鄂、逐鹿中原与解放山西全境的重要支撑点和出发地之一。在山西,她和太行区、晋绥区平行,是三大根据地之一;和华北其他根据地相比,她的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起的作用并不小,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她的作用更加明显和突出。

太岳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依托纵贯山西中南部的太岳山脉、中条山脉创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地域范围为南同蒲铁路以东、白(圭)晋(城)公路以西、黄河以北的三角地区。她从1937年10创建到1949年8月结束,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在12年的战斗历程中,经过太岳、晋豫边根据地的分别创建和1943年初的合并,逐步巩固壮大发展。期间,党政军领导上下级关系、内部辖区等因战争因素多次调整,到解放战争时期,其周边辖区范围也多有变动,1947年秋鼎盛时期,太岳辖区北到平遥,南到豫西洛宁、陕县,西到风陵渡,辖47个县(市),拥有人口423万,面积4.5万平方公里。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为了支援人民解放军在中原、西北和山西境内的作战,太岳区于1948年先后将30个县(市)、202万人口的地区,分别划归豫西解放区、晋绥解放区和晋中解放区。

         

一、阳城与太岳根据地

(一)阳城是太岳根据地的南部重心

阳城东出太行、北依太岳、西进中条、南扼中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时期,阳城先后作为晋豫边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地和太岳解放区的中心,在根据地革命斗争中具有毋庸置疑的地位。朱德、彭德怀、邓小平、杨尚昆、李先念、徐向前、陈赓、徐海东、黄克诚、薄一波、罗瑞卿、滕代远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亲临阳城实地指导工作,开展革命斗争。

抗战爆发之初,李敏之、张月川等一批地下党员和抗日进步人士就在阳城参加牺盟会活动,上级党组织选派齐云、魏健、杨惠文、郝修和等大批干部到阳城加强抗日工作,掌握、改造政权,为建立根据地奠定了组织、群众基础。1938年2、3月间,朱瑞、聂真、唐天际等北方局、八路军领导人从河南绕道晋城,然后进入阳城,到达横河地区,迅速整合党组织,建立了中共晋豫特委(后为地委、区委),并以阳城县人民武装自卫队、公安武装为基础建立了八路军晋豫边抗日游击队(后称支队,即唐支队)。在吉德开办晋豫边抗日军政干校,培养并向全国输送了大量革命干部,成立了中共阳城县工委、县委。阳城也成为晋豫特委(地委)的直属县、实验县。

正是由于阳城特殊重要的地位,使其成为日、蒋、阎各种政治力量与中国共产党争夺的焦点地区。1937年底至1939年,八路军115师344旅和129师386旅补充团等部相继进入阳城,配合当地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训练地方武装。1938年7月,344旅与晋豫边游击队在阳城组织了著名的“町店战斗”,打死打伤日军千余人。1938年至1941年,国民党中央军第38军、14军之83师、第10师、93军、98军等部先后进驻阳城,置于一、二战区结合部,争夺中条山控制权;1939年,阎锡山改划行政区并派第八集团军司令兼第三行署主任孙楚率部进驻阳城岩山村,钳制被我党掌握的三、五专署及决三纵队,开展了一系列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活动,最终发动了”晋沁阳事变“(亦称”晋东南事变“,与”晋西事变并称“12月事变”)。为联结豫北、晋南战领区,打通两地通道,控制中条要塞,日军与驻阳地区等地的八路军、决死队、中央军、晋绥军在阳城及周边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在阳城北留、董封、驾岭、沁河、芦苇河、白龙山、牛头山等地区多次发生殊死战斗。1940年4月,日军占领阳城,控制了交通要道和各要塞,阳城也因此在重新开辟根据地后分为阳南、阳北两县,分为抗日。1942年,太岳南进支队2次进入阳城开辟根据地。

抗战后期,阳城逐步成为太岳区的中心,1946年1月太岳区领导机关进驻阳城后,阳城成为根据地的核心和太岳解放军征战上党、晋南、豫北、豫西,逐鹿中原的大本营。1944年底和1945年8月,王震、王首道、张启龙等先后率359旅和中央警备一旅组成的南下支队转道阳城休整、补给,进军中原;1947年2月,太岳部队、民兵两渡黄河接应中原突围解放军李先念部进入阳城润城地区休整;1947年8月,陈赓在阳城主持召开陈谢兵团前委扩大会议,部署挺进豫西军事计划,随即在阳城、翼城间集结主力部队,渡河南征;1948年12月,徐向前率“前指”到达阳城组织临汾战役;太岳军区12旅、13旅等部先后驻固隆、羊泉、宜壁、次营、演礼等地休整待命,南北出击。陈赓夫人傅涯、韩钧夫人张光、谭伏夫人尹醒、周希汉夫人周旋和王镛夫人等均在东关“将军府”一带居住三年之久。阳城人民给予部队有力支援,提高了解放军的战斗力。

(二)太岳区首脑机关驻阳城情况

1946年1月,太岳区首脑机关由士敏县郑庄、郎壁移驻阳城县城。

太岳区党委驻县城文庙文昌阁,书记王鹤峰(后为顾大川)。太岳行署驻旧县衙,主任牛佩琮(后为裴丽生)。太岳军区司令部驻县城孔圣庙,陈赓任纵队司令员,王新亭任军区司令员(后为刘忠、曹普);王鹤峰任政委(后为顾大川)。《新华日报(太岳版)》社驻鸣凤村,太岳军区教导团和太岳师范驻王曲村,太岳行政干校驻东关村,太岳财经学校驻酒庄。太岳区其它各机关团体分驻县城及周边各村。太岳军区卫生部、卫生学校、卫生所驻润城、中庄、上伏等地。太岳行署民教馆驻西池。太岳区委党校驻坪头。

太岳四地委、太岳四专署(初称豫晋联办,1948年底改称三专署)、太岳四军分区曾驻横河、董封、潭村、南固隆、东冶和西冶等地。

(三)阳城在太岳区党委领导下开展的几项主要工作

1、军民总动员,强力支援夺取自卫战争的胜利。阳城作为太岳区巩固的后方基地和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前哨,阳城县委在太岳区党委的领导下,带领全县人民群众,组织野战民兵,配随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出击内线,转战外线,戎马解放战争前线。参军:解放战争时期,阳城先后掀起6次参军热潮。第一次是在1946年初,全县有1000余名青壮年入伍;第二次是1946年7月,全县800余名优秀健儿披红戴花奔赴前线;第三次是1946年11月,为了保卫陕甘宁,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有小学教员、党员干部、野战民兵、翻身农民等3100青壮年从戎入伍,成为阳城参军史上人数最多、质量最高、速度最快、声势最大的一次参军运动;第四次是1947年9月,1143人应征入伍;第五次是1947年底,1000人走向杀敌战场;第六次是1948年,有近万人报名参军,但太岳区考虑到阳城作为重要的后方基地,生产建设同样重要,所以只批准了700多名新战士入伍。支前:在青壮年参军参战的同时,阳城老区支前运动也异常红火。“一起为了前线”成为广大妇女成为义不容辞的主力军。1946年,全县妇女仅5个月就做军鞋54200双,其中棉鞋3700双。太岳区党委授予陈茹茹家“克勤堪扬”牌匾一块。1947年刘邓、陈谢两支大军挺进中原后恰遇秋收秋种,妇女们白天秋收、播种,晚上加班为解放军赶做冬衣冬鞋,不到一个月就做棉衣棉裤12000余件,军鞋123896双。为了及时送到前线,阳城县政府抽调1140余名男女青壮年组成义务支前送寒衣大队,分为7个中队,肩挑车推,急行军10余天,行程千余里送到豫西前线,返回时又在安邑为太岳区机关购买食盐63200斤。1948,年阳城广大妇女又开展了支前大竞赛,做军鞋14000双。1949年春,阳城妇女响应县委号召,赶做军鞋34951双,支援全国解放。阳城野战民兵、民工屡次出征,配合主力夺取全区乃至全国的解放战争。解放晋中、豫西、豫北、晋南大部县城包括临汾、运城都有阳城数千民兵、民工坚不可摧的身影,主要担负助攻、剿匪、截敌、押俘、掩护、站岗放哨、运送物质和救护任务,闲暇之余,还为主力部队表演文艺节目。阳城县长张天乙曾兼任太岳区支前司令部司令员,统一领导全太岳区各县的支前工作。《新华日报》(太岳版)数次报道阳城民兵民工支前事迹。优军优属,军民鱼水一家亲。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太岳军区部队每次战后返回阳城休整,阳城民众都及时到部队驻地慰问子弟兵,驻地群众腾出好房子,拿出好粮食,烧热炕,送开水,慰劳三军将士;广大妇女组成义务拥军小组,帮助指战员洗衣服、晒被子,推米磨面,缝补军衣,忙得不亦乐乎,同时,阳城民众时不时地帮助参战民兵民工家属,解决他们生活生产中的困难。成立代耕队,帮助军属种地、锄苗、收割、打场。

2、大力发展生产,为解放战争提供坚强保障。棉花生产:棉花生产是支援前线的重要生产任务之一,没有棉花就做不了军衣。为此,阳城县委县政府号召群众大量种棉花。全县广大妇女成为种棉花的主将。1946年全县种棉34169亩,每亩产棉20斤,共产棉70万斤。1947年支前生产十分繁忙,互助生产更加有声有色。全县互助组由1946年的3900余个迅猛发展到6200个,其中,妇女互助组占到60%以上。妇女支前英雄模范也层出不穷。上义村李春兰被太岳区产销公司选为纺织典型,奖给锦旗一面。纺织生产:妇女白天下地劳动,晚上纺花织布。大办实业工商企业:县城到处是商店,阳城城乡有十几个煤矿、铁厂、磺场、瓷厂、纸厂。副业:太岳区军民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重视利用当地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副业生产。阳城的食油、花生、药材、蚕丝、木材、山果等副业占到农业收入的三分之一,有效地解决了农户的衣服、油盐和其它零用开支。    

3、贯彻执行《五四指示》,实现耕者有其田。土地改革: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后,太岳区党委于当年7月12日至8月28日在阳城召开群众工作会议,提出太岳区土地改革的方针和任务是“统一思想,集中力量,继续贯彻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息、反复查检,实现耕者有其田”,并就土改中的中农问题、工商业问题、抗日干部家属、开明绅士等作了具体政策规定。9月,阳城县委根据区党委会议精神召开了全县土改会议,研究确定全县土改的方针任务,部署土改运动,要求利用冬春两季完成土改任务。县委首先在县区抽调了500名干部组成土改工作队,先期进行10天的政策措施培训;二是各村召开群众大会,以村农会为主体成立土改委员会和果实评议分配调查组,动员、推进土改工作;三是认真登记造册,分配果实,并开展回头看。1947年春,阳城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了耕者有其田。纠偏整党:1948年1月,太岳区党委在区党校(驻坪头村)召开直属机关800余党员干部参加的整党大会。阳城作为太岳区的直属县,根据区党委的部署,同年1月10日至4月3日在县城玉皇庙召开了全县县、区两级及部分村党员干部共300余人参加的为期83天的“三查三整”会议。会议时间之最长、参加人数最多、政治气氛严肃紧张,是阳城党的建设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玉皇庙会议后,县区领导即深入农村开始了扎扎实实的纠偏整党工作。9月2日至19日太岳区党委在阳城又召开了各县区分委书记以上扩大干部会议,分别部署了整党和结束土改工作,为了指导全区的整党工作,区委在阳城匠礼、南底、尹庄、梁城等村进行试点,以取得经验,推广全区。阳城县委在全县开展农村三查(差阶级、查工作、查斗志)大整党。

4、各项建设事业取得新发展 :太岳区各级党组织和民主政府,始终十分注意发展文化教育和医药卫生事业。阳城在这些方面也取得了新的发展,受到太岳区党委和行署的通报表扬。

(四)阳城人民的贡献

抗战时期,阳城党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解放战争末期全县党员发展到4781名,建立了197个党支部、7个区分委,并建立健全了各级政权、群众团体,为根据地建设打下了扎实的政治基础、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抗战时期,阳城被日伪杀害干部群众12000余人。67000多间房屋被摧毁。至解放战争结束,阳城仅记载在册牺牲的就有1600多位优秀儿女,为革命英勇捐躯,血洒祖国各地。

抗战时期,阳城有千余热血青年投身抗日,参加了八路军、决死队、游击队。解放战争时期,全县参军、参战、支前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先后有万余名青壮年加入了人民解放军,仅1946年11月一次就有3000名青壮年参军入伍。先后组建了6个野战民兵整编营,出动民兵、民工15万余人(次),随主力部队征战上党、晋南、晋中、豫北、豫西、华中,足迹踏遍全国70多个县。全县先后抽调600多名干部西进、南下、北上,开辟新区工作。

阳城人民在物质上更是倾其所有,不遗余力支援抗日和解放战争,全县投入的粮食、物资不计其数。1947年6月全县一次就接受赶制军鞋任务3万双。


二、太岳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一)太岳根据地的历史地位

太岳区地处华北、西北结合部的晋、豫、陕三省交界地带,东望太行,西接吕梁,北鼎太岳,南滨黄河,俯瞰中原。境内崇山峻岭,河流交织,沟壑纵横,煤、铁、磺、丝、药等自然资源丰富,周边豫北平原、晋南平原、晋中盆地又是天然粮仓,回旋余地较大,实乃用兵之地,从古代的长平之战到近代的中原大战可以看出,这里历来为兵家必争。其战略地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得以充分显现。

其一,它是抗日战争时期联结华北前线与西北、西南大后方的重要交通线,是延安与处于敌后的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联络的交通要道。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高级领导人曾先后过往临汾、洛阳、阳城、垣曲、晋城等地与重庆国民政府、山西阎锡山当局交涉抗战事宜。刘少奇、朱德、彭德怀、邓小平、杨尚昆等北方局和八路军领导人经常往返前后方,通过太岳区交通线。抗战初期,分布在渑池、垣曲、阳城、晋城、陵川、平顺至太行总部的沿线十八兵站(十八集团军兵站简称)成为护送高层领导、转移掩护干部、收容失散官兵、输送战略物资和情报信息的重要通道和保障线。“12月事变”后,另辟了太行区越白晋路到太岳区,再越同蒲路入晋绥区,过黄河至延安的交通线。

其二,它是坚持华北敌后抗战、顽强抗击日寇的重要战场。由于太岳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在抗战期间,党中央、八路军总部始终将它作为坚持华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关注、支持和指导。战斗在太岳区的八路军主力及其游击队、山西新军、地方武装在极其艰苦、险恶的环境中,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和全区人民的支持,充分利用统一战线和正确的战略战术抗击日寇。8年间共进行大小战斗数千次,消灭日伪军5万余人,取得了反“九路围攻”、反“六路围攻”、“百团大战”、町店战斗、东乌岭伏击战、同蒲路和白晋路破击战、韩略村伏击战、沁源围困战等重大战役(战斗)的胜利,成为我军的经典战例,在我军战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同时粉碎了日军的“铁滚扫荡”、“一号作战”、“治安强化”运动和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等计划,挫败了顽军、顽固势力发动的“12月事变”和多次进攻根据地的阴谋。太岳根据地在复杂的抗日斗争中日益巩固和发展,成为抗击日寇的坚强堡垒。

其三,太岳根据地是保卫延安大后方和太行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重要屏障。太岳区东连太行根据地、西望陕甘宁边区,太岳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延安东南侧和太行西南侧的安全。太岳区部队既担负着保卫建设本区的任务,又担负着牵制敌人,策应太行、陕甘宁根据地的任务。1940年9至12月“百团大战”期间,陈赓、周希汉奉命率太岳军区主力部队进入太行区参加了正太战役、瑜辽战役和太行区反扫荡作战。第25团、772团、16团、38团等部担任掩护总部转移的任务,在武乡参加了“关家垴歼灭战”、砖壁保卫战;1943年10月,16团奉命调往陕甘宁边区执行保卫任务;1946年11月,为阻止胡宗南进攻陕甘宁突袭延安,中央军委命太岳第四纵队驰援陕北,毛泽东电示陈赓“你们到吕梁后看情况,如胡军向延安急进,则你们亦急进,如胡军缓进,则你们可攻占吕梁各县,待命开延。”太岳部队同时发动参加了吕梁、汾孝战役,以策应陕北。太岳区的发展壮大,有效地牵制了日蒋阎敌人,保卫了党中央的安全。

其四,太岳根据地是坚持自卫战争、支援全国解放的重要和主要基地。抗战胜利后,太岳区党政军民积极开展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巩固和保卫解放区,对国民党军和阎锡山的进犯挑衅予以坚决的回击。太岳部队首先参加了上党战役、同蒲战役、闻绛作战、白晋线战役等自卫战役,保卫了抗战胜利果实,有力地支持、配合了与国民党的“谈判”。内战全面爆发后,太岳区主力部队在陈赓、徐向前、王震、王新亭等首长的指挥下,在内外线相互配合作战。在线内先后发起了三打运城、临汾战役、晋中战役等诸战役,打破了胡南宗、阎锡山的防御体系,由守转攻,解放了全区。1947年8月,陈赓率太岳兵团(亦称陈谢兵团)出击外线,挺进豫西,在潼(关)洛(阳)间往返作战,解放了中原广大地区。解放战争后期,太岳部队及其升编的野战军先后进军到华中、华南、西北、西南地区。战争进行期间,太岳区人民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了巨大支持,掀起了参军、参战、支前热潮。县级以上建立了支前(后勤)司令部、野战(远征)民兵指挥部(司令部),配备新区干部。制定了优军、优属、战勤、支差等一系列政策、条例。参战民兵、民工、干部配随作战部队,担负后勤保障、救护、外围警戒 、慰问等工作,全区直接到前线支前群众达60余万人(次),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其五,太岳根据地是根据地建设的典范。太岳根据地在其12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虽然遇到了很多挫折,经受了严峻的战争考验,但也在对敌政治、军事、经济斗争和根据地党的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以及经济、文教、民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推动了革命的胜利,印证了党的领导、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三大法宝的正确性,从而使其成为了根据地建设的典范。概括表现在:一是注重武装建设,依靠了八路军、新军等主力部队,多渠道、多形式建立自卫队、游击队、民兵等地方武装,改造旧武装。各种武装相互配合,成为革命斗争中的中坚力量;二是巩固、发展和充分运用了统一战线,发展、壮大革命力量。根据地建设之初,以牺盟会、动委会等形式动员、组织了广大群众参加抗日斗争。山西新军本身就是我党与阎锡山特殊形式统一战线的产物。后来与卫立煌、阎锡山划界驻防,桑曲谈判与武士敏合作抗战,建立朝鲜独立同盟和日本反战同盟太岳分盟,建立参议会、三三制政权,38军起义等都是成功运用统一战线的范例;三是积极稳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先是利用阎锡山当局的政权组织形式,通过“掺沙子”、换头子“等办法改造旧政权,为共产党所用。根据地巩固后,彻底建立了各级抗日民主政府,由实行”三三制“到民主选举,逐步建立健全了议政、施政机构;四是实行减租减息和土改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精兵简政,改进财税工作,改善民生,调动了根据地群众支持党和民主政府、支援战争的积极性,促进了根据地的繁荣和发展;五是加强党的建设,开展整党整风,始终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战斗力,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团结带领广大军民夺取胜利的领导核心。

(二)太岳根据地的历史贡献

革命战争年代,太岳根据地人民对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主要体现在:

太岳根据地为革命武装输送了大量兵源。抗战时期,太岳区正规军和地方武装由初期的9个团和一个旅发展到4万余人。民兵(自卫队)由数千人发展到8万余人;解放战争时期,全区先后有7万余人参加了人民解放军。民兵队伍发展到了13万人,组建随军远征野战民兵130多个连队。先后由太岳军区部队升编组建的解放军野战军有3个纵队共11个旅,即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8、15纵队,后以此为骨干组建了人民解放军第13、14、19、60、62军共5个军,成为南下西进的主力。

太岳区为革命培养、锻炼、输送了大批干部。抗战时期,太岳(晋豫)区即开办各种干部培训班、抗日军政干校、随营学校、党校等,培养了大批抗日干部;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动员5000余名干部组成东北支队、黄河支队、长江支队等成批奔赴东北、豫西、江南等地开辟新区,还零星的组织干部到四川、天津、云南接管政权,为开辟、巩固解放新区做出了贡献与牺牲;太岳区的战争环境与实践也锻炼和造就了八路军的一大批中高级指挥员。朱德、彭德怀、徐向前元帅曾在太岳区亲自部署、指挥了许多战役与斗争。徐海东、黄克诚大将、王震上将几度率部转战太岳区。陈赓大将更是领导参与了太岳区武装斗争的全过程。在太岳区任职、战斗过的还有上将王新亭、李聚奎、宋任穷,中将王近山、孔从洲、毕占云、刘忠、刘金轩、李成芳、张祖谅、陈康、周希汉、袁子钦、唐天际,和尤太忠等1955年授衔的43位少将。

太岳区为革命战争提供了大量物资和后勤保障。全区人民不仅养育了太岳区的数万部队和各级机关干部,而且为历次战役战斗投入了大量民力、粮秣、柴炭、牲畜、衣布、医药、木材等各种物资。全区群众做军衣军鞋、送军粮已成为光荣传统,除荣军、教员等外,人人都有支差、交差米的义务。

太岳区军民为革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抗战时期全区约有9万百姓被杀,冻饿致死7.8万人,损毁房屋百万间。整个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太岳区为革命牺牲仅县团级以上有据可查的烈士就达115名,全区更有成千上万先烈血染太岳大地,没有留下名字。

太岳区首脑机关在阳城的近四年期间,在发展生产、动员参军支前、组织财力人力物力支援解放太岳全境乃至全国解放中,在组织翻身农民进行土地改革、发展工商业,加强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建设等方面,建树了不朽的历史功绩,铸就了名垂历史的壮美华章。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太岳精神和太行精神、井冈山精神一样,将成为激励我们团结一心,按照县委“就业增收、富民强县”总部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大力实施“田园城市、美丽乡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战略,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加快建设生态美、百姓富、县域强的幸福美好新阳城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