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2月,由共产党直接建立和领导的山西阳城县抗日民主政府、由中共晋豫一地委重新组建的中共阳城县委,还有八路军南进支队,都驻在县城南深山坪泉村。大山里石厚土薄又遇大旱,那么多人吃饭粮食是大问题。县政府下令由共产党员杨翠华任十五粮库主任。这里说杨翠华带领共产党员为抗日解决吃饭问题的小故事。
秘密粮库布山庄
说十五粮库只是虚名, 粮库主任也是光杆司令。真正的粮库一般人不知道。杨翠华把筹运到的粮食,分别储存在县政府所在地坪泉周围十里八庄的党员院落、隐蔽山洞、田野地窖等许多小粮库。每个小粮库都由杨主任指定一名所在地的共产党员当管粮“官”,要求保粮重于保命。那时,抗日政府筹集粮食的措施多种多样。到有抗日政权的区、村筹粮,按政府规定征收或开价征购;在无抗日政权的地方,按市价购买;还有向有粮大户借粮,打借条春借秋还。每次筹回的粮及时存入备好的小粮库。靠小粮库管粮“官”党员的责任担当和根据地群众的觉悟,没发生过粮库被盗、敌特破坏、日寇抢劫等问题。
惊险战斗保运运粮
说起运粮,回回有风险,成了家常便饭。1942年4月,抗日县政府通过党组织,在四区次营、苏村一带征到100多担粮。魏维良县长叫十五粮库运回。杨翠华去找本家叔杨士元(名为农会实为村党支书)议方案。商定后组织了37头毛驴和60多个民兵,还特意抽了几名党员,县政府派析城山游击队护运。运粮队连夜爬山过沟,绕过日军封锁线,分头到各村装了粮。返回到横顺圪筒时,沟深路窄行进慢,时至后半夜,突然间啪、啪、啪半山腰森林间响起了枪声。杨翠华叫几名党员同他前后传话不要慌乱,把牲口拉紧靠到山岩根。析城山游击队指导员原发贵点名党员领先冲锋摸上山顶向下开火。双方激战中把敌控在小山凹,敌军慌乱逃跑中被我方抓住舌头。经审问得知敌方是中条战役溃败下来的一支日伪军,妄图夺粮。粮食运回坪泉后,县委书记 达迎到村口夸赞不已。
再说一次远途运粮。那是1942年9月间,新旧口粮接不上。阳城抗日县政府按晋豫联办安排,要到河南济源山根调运口粮100担、红薯片3000斤。县政府派秘书共产党员杨鹤祥带队,杨翠华配合。在各村调集驴骡76头、民兵160人、基干团的23人,魏县长调县大队两个班,各村抽调的人畜,由所在村党员干部领班。秘密准备两天后,黑夜集中宣布编组和纪律,绕崎岖山沟急行军。次日傍晚,在山下各村分头装载并集结后返程。杨翠华带其干团在大队前行,杨鹤祥领县大队在队尾断后。县大队和基干团的战士们,不但紧握武器,而且每人还肩负30斤粮。事先统一下过命令,无论发生什么情况,谁都不准丢了粮,党员都以党性作过保。为了避敌,不是走陡峭险道,就是跨深沟山壑,战士紧握手中枪,大家心都提到嗓子眼,人担畜驼争分夺秒赶路。经历千难万险,赶到风门口一段林间悬道时,发现崖边林中有穿军装人探头探脑,不远山角出现人影。走在队前的杨翠华为急向后连连传话:头上林中有敌情,准备战斗!持枪战土们分路从两侧爬上敌后高地,猛烈向敌开火。乘枪声大作,祥、杨翠华二人不约而同大喊:党员、干部、民兵保护粮队,快马加鞭前进!在战土们的鏖战中,这支埋伏抢粮的日伪军,被打得屁滚尿流,连滚带爬躲进密林。运粮队越过头顶的枪林弹雨,凯旋而归。
群众捐粮反扫荡
日军在阳城举行大扫荡花校翻新,接边不断。1943年9月,大扫荡直指根据地,抗日县政府驻地在劫难免。大扫荡开始前,晋豫联防区在坪泉的土梯召开联防会,决定组织部队和地方武装,开展联防反扫荡,研究决定了具体部署。其中阳城县政府的任务里有一项是筹备一万三千斤军粮,三日内运送到南山备战地龙潭岭。县长将此十万火急大事下达给了有经验的粮官杨翠华,还给配备了一支部队。杨翠华拍着大腿急着说:“我的县长大人你不知,下属小粮库的粮都分配得空肚饥肠了,远处筹运运水难解近渴,近地收交时限刻不容缓”这又不是打仗 枪杆和勇敢,我只要部队中熟悉这一带农村、能说会道的几名党员,一道去做群众工作,挖掘民间存粮库。这个方案被认可后,杨翠华带队昼夜查访。跑到黄山村南沟找到村干茹王良讨策,出乎意料发现有个地窖存粮八千余斤。要动农民集应急存粮,得经大家同意。杨翠华随即召集村上党员和干部开会,教大家分头如何动员群众给借粮。党员到了各家各户说明情况并带头表态,打日寇、反扫荡,有钢用到刀刃上。结果全村上下都同意把借粮改成捐粮。杨翠华留下几名党员配合村上党员干部组织群众往龙潭岭运粮,自己带几个党员又上路了。他们在别的几个村组织党员和干部,以黄山为榜样,按期捐够了反扫荡军粮。
17天运城运食盐
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的食盐常常发生盐荒。1942年冬,因日军封锁驻坪泉部队无食盐,官兵浑身无力,伤员伤口溃烂不愈。晋豫联办通过条西地委,在运城盐池给阳城秘密搞到十担池盐。县政府把运盐交给十五粮库。杨翠华犯愁了,刚过腊八,下过大雪,天寒地冻,路途遥远,走山间小路也得过好几处敌占区,既艰难更危险。苦思泯想后还是要有党员这张牌。他在挑选的12名民兵壮汉中,特意挑了三名党员,成立了临时党小组,他自报奋勇当组长。组内有党员问为啥非挑党员不可?他自信地说:“党员就是一盏灯,放到那里那里亮,你我都一样。”运盐队历尽艰辛转到盐池,与当地党组织联系上不在话下,且说返程艰险。为保全肩上挑着的食盐,避开敌之耳目,故专走无人区、艰苦路。有时一天吃不到一次饭,半天喝不上一口水。脚底打了泡、脱皮流血,党员给队员打气鼓劲,讲望梅止渴故事;有走在前头闯路的,有在最后护队的,碰上险情主动破除。一天,在一个山口遇上日伪军,运盐队巧妙隐蔽,杨翠华作了安排后,主动上去递烟说好话求告,互不相让,打口水战。乘此,党员前中后队悄然从站岗兵身后窜过脱身。恰巧日伪兵换岗移交,杨翠华也溜之大吉,以智闯关成功,赶到一个山庄前,村警说他们贩私盐,亮出联防区路条也不看,将他们押进院里关了多半天。后有人开门叫领队去见村长。杨翠华交待队里党员;守好大门,丢了人也不准丢了盐!村长看了路条说,他去区上开会刚回来,村警不说字,你看没文化会误大事。运盐队翻山越岭、夜以继日、吃尽苦头,历时17天终将一粒不少的食盐送回了抗日县政府。
管粮官两袖清风
抗日县政府驻坪泉近二年间,杨翠华和十五粮库下属的十来个小粮库,管粮“官”都是共产党员。不论遭到多少灾荒,也不管家有多贫困,没有一个党员往家中拿过一粒粮库的粮,没有拿过公家粮送别人,入库出库严守规矩。1943年秋后日军大扫荡中,县政府机关转移西交窑院六、七天,又转到索泉岭的曼坨腰驻。此时,县政府通知杨翠华到财料科结算十五粮库的粮账。他跟科里会计一算差800斤没下落。难道是那个小粮库的管粮官违纪贪污了?他不得其解。他回去后又将单据核实了几遍,遍遍不错。第三天,财粮科派人转告说,粮库账收支没错,是打算盘时将条上800斤打成了8斤,财粮科向你们两袖清风管粮库的同志们道歉、致谢!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