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滚滚推出今日江山

吴文庆
2016-02-11
来源:晋城党史网

------回顾我的家乡对中国革命的无私奉献


40年前,有一部电影叫《车轮滚滚》,说的是淮海战役时人民群众推着独轮车支援前线的故事。我看过以后非常激动,至今记忆犹新。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一次重大战役。当时,我军投入兵力60万人,蒋介石投入兵力80万人,战役历时66天。最终,我军在兵力与武器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以伤亡13.6万人的代价,歼灭敌人55.5万余人,成为中外战场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这里面,有许多重要原因值得深究。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民群众对战争的巨大支援,成为最终取得胜利的坚实基础。参与这次战役指挥的陈毅将军曾经评价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1951年2月,陈毅同志在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重申了这一观点,他说:“淮海战役中, 支前民工500万,遍地是运粮食、送弹药、抬伤员的群众,这是我们真正的优势。人民群众用小车、扁担保证了军队的作战。”这个评价,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对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

不仅是淮海战役,就整个中国革命历史来说,也是这样。我们党在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在与日本侵略者殊死搏斗、与蒋介石国民党逐鹿天下的战场上,所走的每一步,几乎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巨大支持。共产党比蒋介石高明的地方,就在于时刻注意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这是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重要法宝。也印证了毛主席所说的“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我的老家大宁村,可以说就是对革命事业无私支援的一个缩影。在党的教育下,村民们始终坚信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村里的党员干部群众,都始终能够以大局为重,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千方百计满足革命事业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一是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地下党领导人。“12月事变”后,我党开创的晋东南根据地被蒋阎军队占领,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遭到屠杀和迫害,党的各级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到处充满白色恐怖,太岳区党委和各级党政军机关及其大批干部被迫转移。后经国共双方代表谈判,重新划分地盘,矛盾才有所缓和。为了重新开辟太岳南部地区,太岳区党委派原沁水县委副书记徐毅同志到阳城北部担任地下党领导人,整顿恢复阳北各级党组织。徐毅以货郎身份来到我村后,受到本村地下党员张仲荃、刘嘉珍、刘申四等严密保护。为使徐毅在村中有合法身份,张仲荃委托党员琚茂、琚天贵兄弟,做其父琚景玉先生的工作,让他认徐毅为干儿子。琚景玉先生是个开明绅士,对此要求欣然应允。在和徐毅接触中,琚景玉夫妇逐步知道了徐毅是什么人,但他们从不挑破,而是照顾的更细心,更周到,从未出过差错。徐毅后来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1943年1月我到大宁村时,党支部有关人提出要我拜他(琚景玉)为干父,他就慷慨答应了,从来没有表示过怕我出了问题连累他。我在他家大门外的土窑洞里住,他不仅时时给我看门,我从外面后来晚了,他怕我肚子饿,总是把他家的饭送给我吃。我的干娘也是个善良正直的人,在生活上很关心我,但我的针线材料她从不白拿白用。琚天贵同志在我生活上、在对我的掩护上,也做了很多努力。他们一家对我的帮助,就是对革命的帮助,对革命的贡献。”事实上,村里的多数群众对徐毅的真实身份也是心知肚明,但都不乱说。徐毅也和大家相处得很融洽,村民们经常叫他帮助摘桑叶、喂蚕,拓砖、修房子等,他都不拒绝。由于和群众建立了密切联系,所以,尽管当时形势十分险恶,但徐毅始终安然无恙。他以大宁党支部为开展秘密工作的基础力量,经过逐村整顿,恢复了沿河各村党组织;在八里湾开办了留人起火店,实际是建立了地下交通线,专门和上级党进行联系,传递情报,接送南来北往的干部;特别是相继成立了中共阳北县委、阳北县抗日办事处(后改为阳北县抗日民主政府)、阳北县县大队(后改为独立营)。使阳北的抗日局面达到重新恢复。徐毅后来离开我村时,全体群众自发出动,一直把他送到芦苇河边,说明他和当地群众结下深厚感情。除此之外,我村党员、群众还多次掩护其它地下工作者在村中隐蔽,多次护送部队、干部穿敌占区,过封锁线,虽多次历险,但未出差错。


二是主动捐献枪支弹药,帮助壮大地方武装。日军占领阳城后,为开展民众武装斗争,村党支部发动党员集资,共捐献银元30元,及黄丝、颜料等实物。又将村里的公产社地卖掉7亩,获小米49斗。然后派人到河南购回步枪5支。1943年,阳北县组建县大队,县委书记徐毅要求大宁村把枪支弹药支援给县大队。村里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把全部武器送往县大队,自己则重新搜集、购买或从敌人手中夺取武器。同时开办了地下枪械所自制武器。


三是千方百计为八路军筹粮。1941年春,太岳南进支队入阳在即,上级指示阳北县委为在沁水县整装待命南下的太岳支队筹备粮食。阳北县委决定由大宁村来承担这个任务。当时,由于严重的旱蝗灾害,广大群众的粮食非常困难。加之大宁村尚处于敌伪统治之下,不便公开征收。党支部经过秘密讨论,最后想出一个办法:打着为日军征粮的旗号,让富裕人家出大头,平民百姓出小头,终于征到小米400斗。支部组织群众连夜送往白岩山后的白龙庙,由太岳支队迅速派人运回后方基地。为了应付敌人,地下党支部以明捆暗放的方式,将两面村长郭维仁、日伪联络员王书正(二人均为秘密党员)捆绑在大庙里,让他们带些伤。又假意制造破绽让王书正脱逃向日军报信。为应付日军检查,让有能工巧匠之称的党员刘嘉珍用肥皂(有的说是萝卜)刻出太岳支队假图章,伪造了一张太岳支队的收据。刘村据点日军接到王书正报告后急速赶来,看到郭维仁被捆着,手和胳膊都有伤,又看到塞在郭维仁口袋里的盖着太岳支队公章的借条,敌人虽心有疑惑,却又抓不到把柄,只好吃下这个哑巴亏。


四是积极向人民军队输送合格的子弟兵。1938年,我村青年栗顺兴、刘申四参加晋豫边游击支队;刘家珍参加68军25旅;王林书参加115师344旅;1939年,上级命令以大宁村为基础,组建晋豫边游击支队特二连。上级指定连长由栗顺兴担任。下设三个排,排长分别由本村刘嘉珍、刘申四、李凤岐担任。村中青年王长兴、孙法恩、白留锁等19人参加。其余兵员由上级授权大宁村,在其他编村进行了征集。“12月事变”后,特二连全体随晋豫边游击队撤退到临屯公路以北,不久奉命编入八路军正规部队。抗日战争爆发后,由地下党组织和村牺盟会发动,有村民李春明、杜福林等30多人参加八路军,奔赴抗日第一线。阳城解放后,从1945年7月到1948年10月,大宁村组织了8次大参军。有41名青壮年自愿应征入伍,投入到与蒋介石国民党争夺天下的激烈斗争中。


五是派出野战民兵参加全国解放战争。1945年6月,根据县武委会命令,我村组成野战民兵排,有谭天兴、张天录、卫书贵、刘荣胜等26人参加,编入阳城野战民兵团,随四分区主力部队赴垣曲对日伪作战,保卫当地夏收。7月,远征孟县榆寺,镇守黄河河防,阻击渡河北犯之敌;9月,编入太岳纵队20团,参加上党战役。1947年3月,大宁野战民兵编入太岳野战军,兵分两路作战:一路转战晋南,参加攻克翼城、曲沃、侯马、绛县等12座县城的战斗;一路转战晋中,沿途攻克了浮山、介休、灵石、太谷、榆次,扫清了太原外围,接着参加了解放太原的战役。1948年,为了开辟豫西新区,阳城野战民兵编入主力部队131团,大宁民兵分编在17连和18连,经历大小战斗38次。历时四个月,开辟了洛阳、宜阳、孟津、巩县、偃师五个县。5月,17连跟随教导员卢燯驻扎宜阳县石陵镇开展工作。6月23日晚,国民党残余势力纠集土匪500多人发动暴乱,卢燯、白铁帽等13名参战民兵牺牲。我村民兵配合主力部队远征参战,历时四年。四年中,出击周边,走马上党,鏖战晋南,挥戈晋中,南踏黄河,开辟豫西,先后出征17次之多,民兵们轮流出击达200余人次。在爆破训练中本村民兵牺牲2人,在出征河南时本村民兵牺牲1人,在历次战斗中因战致伤数人。

六是民工支前源源不断。1946年9月,蒋阎军队进逼翼城县。离翼城30里的甘泉村存有我军军粮200多万斤。为避免这批粮食落入敌手,根据太岳区党委、行署、军区联合命令,由阳城县组织力量,立即将军粮抢运出来。阳城县闻命而动,迅速组织了万余名民工参加的抢运大军,出征甘泉,虎口夺食。给我村下达的任务是出动300名民工。支部书记刘补魁立即挑选出300名身强力壮者,编为一个中队,三个小队,他自己亲任中队长。所有人员都是自带扁担、口袋、干粮,不顾山路泥泞,以急行军速度到达甘泉,迅速装好粮食,挑担返到指定地点芹池的杨陵村。正当大家准备再赴甘泉二次抢运时,阎军已占领县城。指挥部要求民工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加速抢运。在武装民兵掩护下,民工们不顾疲倦,不惧连绵秋雨和阎军阻拦,10天时间,往返两趟,胜利完成了抢运任务,这就是著名的“甘泉担粮”。民国36年(1947年),晋南反击战开始,阳城组成支前大队,下设4个中队,分别由我村的何象立、郭维仁、琚天贵、张仲荃担任中队长,村中参加人员有琚卯瑞、王银太、原银贵等24人。主要任务为挖战壕、修工事、运弹药、抢救伤员等。具体配属:何象立中队随13旅37团行动,郭维仁中队随38团行动,琚天贵中队随39团行动,张仲荃中队作为直属队随旅部行动。1947年8月,为配合刘邓大军向大别山挺进,陈赓兵团向豫西出击,阳城组成1700人的支前民工团,由大宁村籍的张建民(时任中共阳城县委宣传部长)任总指挥,随陈康、雷荣天率领的13旅渡河参战。村中参加人员有刘留胜、王随和、董修启等30余人,编为一个排,由梁万章任排长。此次出征历时半年,足迹所到之处有新安、渑池、陕县、灵宝、宜阳、伊川、洛宁、卢氏、登封、禹县等30多个城镇。此次支前屡遇危险,但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


七是巾帼不让须眉,女人们的贡献也很突出。抗战期间,我村董林之、栗花荣、邢桂英、王胖胖、梁引梅、刘揪桂等妇会骨干,除担负站岗放哨、传递情报、动员群众空室清野、承担田间生产任务外,还认真组织村中妇女完成县区下达的做军鞋军衣等支前任务。1942年,我村260名成年妇女为八路军做军鞋520双,人均两双。1943年6月,为抢时间完成做军衣任务,梁引梅、刘揪桂等妇会干部抽出30余名手脚麻利到妇女,分组进行突击,每晚只休息一两个小时,终于在指定时间内完成了任务。1944年,皮定均将军率领豫西抗日支队千余人,突破重重封锁,来到阳城休整。战士们衣裤皆破,赤脚走路。县政府分配我村赶做军衣、军鞋、军袜各100套,干粮带100条,村妇会组织40多名妇女集中加工,仅用10天就突击完成。1945年从冬至春,妇会按照上级要求,在妇女中开展纺织运动,共纺花450斤,织军布1460匹。1946年,村中青壮年频繁跟随主力部队出征,妇女们白天下地搞生产,晚上纺织做军鞋。是年上缴军鞋580双。1947年,上缴军鞋650双。1948年,全村妇女响应党中央“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召,展开“比一比、看一看”的竞赛,是年上缴军鞋720双。1949年,因为已看到胜利曙光,大家的劲头更大了,全年做军鞋760双,军袜380双,织干粮袋、慰问袋400多条。妇女们的贡献得到上级认可,马应龙、刘凤英等8人被评为“纺织能手”,妇会主任梁引梅连续多年被县政府授予“纺织模范”、“支前拥军模范”等称号。


八是全村拥军优属,军民结下鱼水深情。1944年秋,阳北独立营一营干在与日军作战时牺牲,在征集棺木时,村里何培玉老人主动把自己的“喜寿”献了出来,阳北对他的善举进行了大会表彰。1947年3月间,五次出征晋南的太岳军区独立旅返回阳城。其中36、37团官兵驻我村休整。村里二话不说,腾出村公所,打扫西佛堂各殿宇安排部队住下。青壮年争着挑水、烧水、烧炕、帮厨,妇女们为官兵缝补、浆洗帮助部队换洗衣被。另外群众还自发拿出小米、白面1600多斤慰劳官兵。此后不久,独立旅38团从前线归来,也驻扎我村休整,村里好善老者何培烈、琚景玉等人主动要求把伤员安置到自己家中,熬鸡汤、煮鸡蛋、治伤换药,使子弟兵感到如同回到自己家中。针对我村很多人员参军参战,顾不了家里,村里根据县里的《军属代耕办法》,对军、干、烈属和残退军人进行了多方面优待照顾。特别是从1948年起,组织了8个代耕队,使89户军、干、烈属土地达到适时耕种。还组织了优属互助组24个,为军干人员的家中运煤、担水、磨米磨面,使他们在外的亲人能够解除后顾之忧,安心做好革命工作。

正是由于大宁村对革命的巨大贡献,因而得到各级领导的满意和好评。1951年9月,党中央毛主席派出的华北老区访问团到达太岳区党委行署所在地阳城县。访问团在此召开了晋城、阳城、高平,沁水、垣曲五县代表大会,传达了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和对老区人民的问候。9月3日,访问团以一组到大宁村进行重点访问。召开了群众大会,宣读了中共中央华北局致老区人民到慰问信,赠送了写有毛主席 “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亲笔题词的锦旗和两枚纪念奖章,并为群众放映了电影。这是党和人民对我家乡所做贡献的肯定和鼓励,是全村干部群众的无尚光荣。当天,上至芹池、下至蒿峪,北至刘家腰,南至银匠山,沿河1.5万余名群众齐集大宁村,共享党中央毛主席给予老区人民的殊荣。为了纪念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时刻,村党支部发动群众集资捐献,修起一座五层塔楼,名字就叫“九三访问纪念塔”。村里还请来县剧团,整整唱了三天大戏,由此形成惯例延续至今。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人民的力量大得不可估量。它可以吞吐山河,移山倒海,可以摧毁旧世界,催生新世界。中国共产党能够从一个被围剿、被屠杀的党,变为全国执政党,新中国能够建立和发展,依靠的就是人民的力量。古希腊神话中,安泰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但他的力量来自母亲,因为母亲是大地。他作战时,往母亲身上一靠,就力大无穷。一旦离开母亲,他就软弱无力。他的敌人就是利用了这一弱点,把他举到空中,使他失去了力量源泉,然后杀死了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背离党的群众路线,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否则,就会遭到人民的唾弃。只有时刻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我们的事业才能欣欣向荣,不断发展。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