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义镇东面的大义井村,是陵川县41个革命老区重点村之一。该村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们积极参军参战,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支援抗战前线,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支前模范村”。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毛泽东并在十二月二日发表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把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向高潮。在这种形势下,阎锡山提出““联共抗日”口号,成立了“牺牲救国同盟会”。牺盟会是山西地方国民党政权与共产党合作的产物,最终被中共取得了控制权,并在山西以至华北的抗日斗争中创造了光荣的业绩。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抗日的需要,牺盟会从省城来到陵川礼义进行革命宣传和发展会员。当时大义井村村民秦群松(秦秃孩)、赵振兴(赵春喜)、赵青亮(赵过官)赵伟水、王启孩、宁宝兴、郭丙福等同志,积极响应号召,率先加入了牺盟会,并在八路军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农民抗日救国会,和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在此期间,大义井村的栗长生、李松山、宁跟保、赵存亮(赵小秃)路满全、冯秀栓、徐三成等20余名爱国青年,踊跃参军参战。面对凶残的敌人,面对日寇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他们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积极参加抗日、锄奸杀匪等运动,并在革命烈火中得到到锻炼,很多同志担任了领导职务。宁宝兴参加牺盟会抗日游击队后,积极工作,担任了牺盟会秘书;赵振兴在牺盟会里,四处奔波,宣传抗日,组织民众举行武装起义,同反对、破坏抗日工作的人和事,作坚决的斗争,获得“抗日积极分子”称号。栗长生1938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日救国决死队”,英勇抗日,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十二月政变后,仍不畏敌人的白色恐怖,随军转移,与日伪军顽强战斗,晋升为决死队七团某连指导员。
十二月政变后,陵川被国民党27军盘踞,日伪军疯狂反扑,残酷破坏抗战力量,自卫团、牺盟会及各种救国团体遭到摧残。然而,大义井村的牺盟会会员赵伟水、赵青亮(赵过官)、秦群松(秦秃孩)和转移的本村共产党员一起,共同利用当地极好的群众基础,誓为革命献身,在原籍展开积极有效的工作,恢复重建农会武装队伍,同国民党顽固派“防共保卫团”进行不懈的斗争。
1943年5月,日寇占据陵川,并在距大义井村不远的野川底村,修筑了三座碉堡,经常祸害周边村庄和群众。他们大肆搜捕牺盟会成员和共产党人,到处杀人放火、抢粮、强奸妇女。尽管斗争严峻,形势复杂,但共产党仍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于同年8月成立了陵高县人民政府,路宪文任县长,大义井村的栗长生担任陵高县独立营政委,继任七团三营指导员,带领全县人民奋勇抗日。1944年端午节,日伪军到大义井村王琚琚家大吃伤王大喝,抢钱抢粮,用刺刀刺伤王琚琚,祸害全家。为了沉痛打击敌人,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大义井村的共产党员和牺盟会会员,同居住在南坡上的八路军取得联系。同年6月2日,八路军深夜来到大义井村,在本村平秀文的带领和帮助下,占领有利地形,和来犯的敌人开战,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当年的冬天,八路军利用下大雪的有利天气,巧将棉衣反穿,在大义井村王金忠的引路帮助下,攻克了野川底敌人的一座碉堡。
在抗日战争中,那真是全民皆兵。支援前线,凑刘凑款、捐物;妇女纺花织布做军鞋,男人抬担架,运输军用物资;儿童组织起来,站岗放哨、查路条、送信……他们先后组织、参与了本村的“犁云山战斗”及周边村庄的“申庄战斗”和“硔池岭战斗”等。大义村人民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当年牺盟会会员和广大爱国青年的共同努力下,多次粉碎了日寇的进攻和扫荡,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琚有关资料记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大义井村共有100多人参加战斗,有21名同志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被誉为“支前模范村”。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