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神州古国外患频仍,内乱不息;中华民族危机四伏,乱象纷呈,遭遇了前所未有之大变局。
国难当头,一大批仁人志士纷纷奋袂而起,为救亡图存、富国强兵奔走呼号、钩深索隐,或引进器物,或改良宪政,或发动暴力,但折腾来折腾去,均以失败、变质而告终。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若披云见日,似开雾观天,为世界各国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带来了马列主义,催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萧墙祸起,逼上梁山
孙中山毕其功于一役发动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成果很快就被帝国主义的在华代理人北洋军阀篡夺,民国有名无实,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成了一块挂羊头卖狗肉的招牌。国民党内勾心斗角,派系林立,有一盘散沙之诮,而无合群之德。
他正在绝望之际,突然发现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有颇多相似之处,共产主义者才是他最可靠的朋友,于是下定决心要改组国民党,与共产党结成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力排众议,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进入各级国民党党部担任要职,第一次国共合作由此正式形成。
有了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大力支持,孙中山如虎添翼,反帝、反封建和反国民党右派的胆气倍增。国共两党齐心协力,经过东征、南讨和北伐,基本上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中共也在斗争中迅速发展壮大,到1927年4月“五大”召开时,党员已由建党之初的52人增加到57967人,并掌握了部分武装力量。
然而好景不长,孙中山逝世后,曾经开口“共产党万岁”、闭嘴“吾愿为共产主义而死”的蒋介石大权在握,公然背叛孙中山的总理遗嘱,接连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和赣州“三六”惨案、上海“四一二”政变,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捕杀、清洗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汪精卫也摇身一变,从“容共”走向“分共”,在武汉悍然发动“七一五”政变,一时之间血雨纷飞,腥风怒号,八成多中共党员牺牲的牺牲、变节的变节,民族精英,付之一炬。
危急关头,各地共产党人被迫奋起反击,相继举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一系列武装暴动、起义,拖着枪杆子“上山落草”,开辟农村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历尽千难万险,好不容易总算保住了革命火种,稳住了阵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奉命举行秋收起义,以弱击强攻打湖南长沙,由于军事指挥员军阀、官僚作风严重,指挥失当,党员干部没有形成核心战斗力,结果损兵折将三分之二,遭受重创。在败退的过程中,又有一部分人对革命丧失信心,陆续脱离队伍,5000多起义官兵退到江西永新三湾时,只剩下不足700人。9月29日,毛泽东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将余部缩编为一个团,创造性地提出“支部建在连上”,设立士兵委员会,有效地实现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一种新型、民主的官兵关系应运而生。三湾改编后,毛泽东率部一路转战,在湖南酃县水口吸收了一批政治素质较高的战斗兵入党,党员与非党员的比例达到对半,并成功地改造了井冈山袁文才、王佐的绿林队伍,在湘赣边界开辟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部分队伍投奔井冈山,与毛泽东部组建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红军第4军,兵力大增,军威大振。但是,由于边界地方党组织执行了“左倾”盲动主义路线,到处杀人放火,制造“赤色恐怖”,激起了根据地周边群众的仇恨,出现了严重的赤白、党群对立。红军被孤立,生存受到挑战,有人甚至公开抛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之类的质疑。5月20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要求军队党帮助发展地方党。随后,红4军前委抽调一批政工干部,分赴边界各县农村帮助建设基层党支部,发展党员。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了《党代表工作大纲》,指导政工干部开展建党工作。到6月底,边界各县党员总数突破万人,其中永新一县就建起了138个乡支部,拥有党员4000多人。正因基层党建工作做得到家,措施得力,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军民携手,粉碎了国民党三次军事“进剿”和经济封锁,根据地进一步得到巩固、扩大。
毛泽东在湘赣边界一心一意抓党建,经营大本营,惹恼了顽固坚持“城市中心”路线的中共湖南省委,强令红4军分兵向湘南冒进,攻打郴州,致使湘赣边界与湘南同归失败。原先采取“串连”、“拉夫式”发展起来的党员见势不妙,纷纷反水,地方党组织被破坏殆尽。毛泽东痛心疾首,果断地决定“厉行洗党”,下大力气整顿“姻亲党”、“家族党”和“土客籍党”,一半多不合格的党员被清退,从而确保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战斗力,瘫痪的党组织重新建立,失陷的根据地逐渐收复。这年年底,彭德怀、滕代远率领平江起义部队加盟井冈山,湘赣边根据地的武装力量更加强大,在全国革命处于低潮的形势下一枝独秀,对国民党江西、湖南两省的统治构成了极大的威慑。蒋介石恼羞成怒,调集湖南、江西两省3万大军,兵分五路向井冈山杀来,企图一战定乾坤,彻底消除心腹大患。
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实施“围魏救赵”之计,率领红4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外线出击赣南、闽西。不料“虎落平阳被犬欺”,这一离开就回不去了,沿途国民党正规军和土匪民团倾巢出动,死死地咬着他们不放,没有一点回旋余地。2月7日,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精神,给红4军前委来信,夸大了时局的凶险,低估了自身的力量,反对集中建根据地,要求分散打游击,并试图把毛泽东、朱德调离部队。红4军孤军奋战,疲于奔命,被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中央二月来信更是添乱,导致全军上下逆流涌动,悲情弥漫,各种非无思想、单纯军事观点盛行。12月28日,红4军在福建上杭古田召开第九次党代会,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决议案,规定红军除了打仗、执行军事任务,还要担负起帮助当地群众建立革命政权和党组织的政治任务,再一次把“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为军中党的组织原则,重申了党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的必要性。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信批评身为高级指挥员、却经常散布悲观言论的林彪,豪迈地断言:中国已经布满了干柴,只要有一点点火星,很快就会燃成燎原之势,革命高潮指日可待!
在红4军军中党的帮助下,闽西5县地方党组织仅用了二个月时间,党员就从1000多人发展到7756人,赣南建起了25个县委、1个县工委、1个市委和11个区委,党员从1926年的3人增加到1930年的7700人。有了地方党作后盾,红4军如鱼得水,先后与闽西、赣南地方武装和红3军团合编成红1军团和红一方面军,总兵力达到4万,一举挫败了国民党第一次大规模军事“围剿”,牢牢地控制了全国最大的一块根据地。红一方面军的出色表现,令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不得不刮目相看,1931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在江西宁都小布成立了苏区中央局,作为全国苏区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共产国际要求中共中央60%的政治干部和90%以上的军事干部下放中央苏区,加强对中央苏区的领导管理,一场声势浩大、深入持久的共产主义运动在山沟沟里如火如荼地展开。
开天辟地,功标青史
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光辉思想指引下,士气空前高涨,连续打破了国民党第二、第三次军事“围剿”,势力范围扩展到江西、福建31个县,总面积超过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250万。在此基础上,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中共成为苏维埃政权下公开存在的政党。
但是,有了政权,就会产生官僚、特权和腐败,为了确保自身肌体的健康、纯洁,举高、打久苏维埃旗帜,苏区中央局加大了对党员干部队伍的培训、教育力度。1932年3月,苏区中央局在瑞金洋溪创办了苏区中央局党校。次年3月,中共临时中央与苏区中央局合并,组成新的中央局,苏区中央局党校升格为中央党校,随后又相继创办了中央教育干部学校、苏维埃大学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各级党组织开设党员短训班,创办党刊党报,多层次、全方位向党员干部灌输马列主义理论知识,强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
中央局开展一年一度的支部改造运动,树立中心支部和模范支部先进典型,一批不称职的支部成员被改换、腐败变质分子被镇压、先进集体和个人受表彰。1932年,为了迎接八一国际赤色日、迎战国民党第四次“围剿”,中央局大张旗鼓地推进红五月征收党员、发展与改造党运动,针对“共产党是穷人党”之类的关门主义错误倾向,大量吸收进步、革命的知识分子和中农入党。到1933年年底,全国苏区党员发展到41万,其中工人成分占25—30%,红军中党员占50—58%,赣南苏区党员占总人口的2.4%。党组织的发展壮大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第四次反“围剿”大获全胜后,中央苏区进入全盛时期,总面积达8.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53万,建立了4个省级、60个县级苏维埃政权。但是,随着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影响的扩大,终于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惨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苏区,实施战略大转移。
中共在中央苏区的建党、建政、建军实践,大大地丰富和完善了马列主义,为新中国积累了宝贵的治党、治军、治国、治政经验,造就了一大批兴国安邦的栋梁之材。他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所确立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三大路线,所掌握的“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三大法宝,所体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铸就了我党、我军活的灵魂,奠定了执政根基。那段风云激荡、战火纷飞的苏区历史渐去渐远,但一代共产党人留下的政治遗产和精神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受益无穷……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