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东冶镇:送公粮的故事,见证过去的艰辛

张双喜
2024-03-07
来源:晋城党史网

我的老家在东冶镇南寺沟村沙窑河庄,与晋城、阳城、济源三个城市距离相仿,都有100多华里,开发旅游后被称为泽州县的西花亭、济源市的后花园、阳城县的小江南。然而,别看现在这些赞赏之词那么动听,可说起过去送公粮的故事,却有些让人难以置信,甚至落泪。


沙窑河属于原来的三窑公社三合大队。三合大队的前身是由豹独岭、苇园岭和王庄3个初级社组合成的一个高级社,社址在豹独岭村,沙窑河是豹独岭初级社的一个自然村。沙窑河地处沁河河谷,偏僻闭塞,交通不便,送公粮历来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公粮在过去叫皇粮,解放后叫公粮。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方便农民就近送粮,政府将三窑公社交售公送公粮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蛤蟆岭以北往县城(坪头粮站)送,一部分是蛤蟆岭以南,往济源石河粮站送。由于路程又远又难走,所以送公粮全部是男劳力。


三合和孤山、寺沟、郭庄4个大队在蛤蟆岭以南,公粮是往河南送。送公粮的时候,生产队除去放牛羊的,男劳力全部分配有任务。因劳力少任务重,夏、秋两季送公粮前前后后都得半个月。送公粮前一天,大家要自备两条布袋,装上粮食过了秤,与扁捆好,一切准备停当。第二天一大早,大家从沙窑河担起,一路上坡到寺沟岭,下寺沟过孤山,上15里到大岭头,下15里到交底,然后才能到石河粮站。一路上,大家没钱不敢买饭,只吃干粮喝凉水。到粮站交了粮有的还要赶快返回二号井(济源二矿)往家捎一担煤,一天翻山越岭来回奔波一百五六十里。按生产队的定额,送公粮一天一趟,六十斤顶一个工,历年工分值一般都在三毛钱左右。可以想见,这样超负荷的重体力劳动多么辛苦,为国家为生活他们付出了多少汗水。


50年代末,台头粮站建成,公粮开始改送到台头粮站,途经寺沟岭、东庄庙岭、后岭、恶门,顺河上到东冶,经涧坪、窑圪坨、石臼,到台头粮站,80多里路程,但比往河南的路好走了些。60年代末东冶粮站建成,开始往东冶送粮,路程又近了一大截,大家回来时要去老沟捎煤。因为沙窑河离煤窑远,村里人一般不专门去担,就靠平时外出办事顺路捎一些,一般家庭都只在过年的时候才生几天煤火,平时全是烧柴做饭。1970年三窑粮站(时称东冶粮站三窑粮库)建成,送公粮又近了很多,只有30多里,妇女们也可以帮助送粮了。最大的变化是,1985年东庄至豹独岭的三轮车路修通,1995年豹独岭至沙窑河的简易公路修通,各种车辆运输使村民们逐步地不再起早摸黑肩挑背负送公粮了。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由此,国家不再针对农业单独征税,一个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2018年沙窑河通了水泥路,这是我们村民们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美事。


责编 | 崔利民

邮箱 | jcszgds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