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023年11月26日晚,由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文化和旅游局推介,宝塔区民众剧团打造的大型红色经典歌舞剧《延安故事》在阳城县濩泽大剧院隆重上演。
该剧以红色的主题、恢宏的场景、精湛的演艺,通过民众剧团从革命战争年代传承下来的老剧目开场锣鼓《腰鼓情》、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东方红》、眉户剧《十二把镰刀》,以及新编的陕北道情、陕北民歌、歌舞、小品等,再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在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沟里指挥抗战和解放战争,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历史。
说起延安民众剧团,其实和阳城有着深厚的渊源。85年前,阳城县北留镇大树村人张季纯,曾经在宝塔区民众剧团的前身延安陝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任副团长兼编导,先后十三年一直奋战在延安文化文艺战线,1941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教员,1942年5月起先后三次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此后,于1943年任西北文艺工作团团长,陝甘宁边区文协副主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西北文联副主任,西北行政委员会文化局长,北京市文化局局长,北京市文联第二、三、四届副主席。张季纯在民众剧团曾经创排的《鬼脸》《回关东》《三勇士》等剧目深受欢迎。
这次,延安宝塔区民众剧团带着对老团长张季纯的怀念以及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来到阳城,旨在携手两地人民,在新时代赓续革命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文化自信坚定发展自信,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一曲曲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一幕幕生动欢快的小品小剧,一个个鲜活欢快的舞蹈快板等文艺节目表演,仿佛把观众带回了那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和“大学习、大生产、大战斗”时代场景,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共鸣和阵阵掌声。
《腰鼓情》中的打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展现了陕北人民的一腔热血,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刚劲激昂、气势磅礴、浑厚雄壮、威猛刚烈、铿锵有力、舞姿优美、潇洒大方、流畅飘逸、快收猛放、有张有弛、群而不乱、变化多端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名气海外,堪称“中国第一鼓”和“中国一绝”。
由《王小二开荒》改编的《兄妹开荒》,反映解放区大生产运动,依据当时陕甘宁边区开荒劳动模范马丕恩父女的事迹编写,音乐以陕北民间音乐为基础,根据表现新的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而加以发展,是秧歌运动中产生的第一个秧歌剧。
《夫妻识字》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马可创作于延安时期的秧歌剧(1944年)。通过对刘二夫妻互帮互学,“生产要当个模范,学习要争个第一”的动要描写,讴歌解放区翻身后的农民群众热烈开展学文化运动和生动活泼的自我教育形式。
《十二把镰刀》是由原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团长马健翎创作于1940年前后,由眉户老艺人李卜配曲,1940年由民众剧团在定边首演。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铁匠王二接受了为部队打镰刀的任务,并请妻子桂兰一起帮忙。《十二把镰刀》运用轻松、诙谐、简练而明快的笔调,讴歌了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军民一家生产自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陕北秧歌剧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传统戏曲剧种,艺术风格奔放、质朴、欢快、活泼,语言通俗易懂,内容风趣诙谐,表演风格与扭秧歌相似,边舞边唱,动作潇洒大方。陕北秧歌剧《东方红》反映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延安军民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斗争生活。
此外,秦韵联唱《百年礼赞》、歌曲《我要去延安》、陕北道情《致富路上》、歌舞《黄河情》、陕北民歌等表演,都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演出结束后,观众们还纷纷走上舞台,同扮演毛泽东主席的特型演员朱延江合影留念。
市党史学会延安精神研究室主任魏大年与一直默默挖掘张季纯史料的周兴祥老师,还专门请剧团领导和主要演员进行了座谈,并与扮演毛泽东主席的特型演员朱延江合影留念。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延安故事》演出结束了,但激昂高亢的旋律依然在剧院久久回荡,必将激励两地人民,牢记历史,不忘初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推进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崔利民 图片来源:《今日头条》尹家春雷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