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苏庄

苏伟
2025-07-16
来源:晋城党史网

苏庄村,背靠巍山,前临坪曲线,毗邻高沁高速。距端氏镇2公里,是沁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村子不大,方圆不过三、四平方公里,二百来户人家,五百余口人。村名由来已不可考,大约因苏姓人家最早在此定居吧。然而这小小村庄,却藏着一部大历史。


我离开苏庄已有三十余年了。自从父亲去世后,回乡的次数便愈发稀少。此番归来,是为父亲烧纸。沿着新修的道路往村口走,一路走,一路看,一切都充满新奇和陌生。这条路以前我闭着眼都能摸到——小时候跟着父亲去地、下镇上,不知走过多少回。只是现在路面铺了水泥,两旁栽了整齐的冬青,倒叫我有些不认得了。


踏入村口,迎面是一幅巨大的奖状雕塑,上书“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几个大字,落款是周恩来。我记得这是老支书李自成当年从北京带回来的荣誉,小时候父亲每每提起,眼中都闪着光。


再拐进去,村边一户民房的侧面立着一尊毛主席像,下面“东方红”三个大字,红得灼眼。对面是用闲置磨盘垒成的景观,上书“青春大队”四字。八面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旗上“青春突击队”的字样依稀可辨。这“青春突击队”并非虚设,乃是50年代实有其事的组织。如今这红旗,倒像是从历史书页中直接飘出来的。


站在“青春大队”的面前,我驻足良久,忆起父亲在世时给我讲的“青春大队”的故事。苏庄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名“青春大队”,是个远近闻名的模范村。那时,村里出了个全国劳模李自成,六十四次赴京受奖,还得了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名的奖状。妇女主任闫雪廷和韦翠英也是省级劳模。“铁肩膀”成郭昌、“铁姑娘”张转梅、“铁脚板”成潘雷、“铁算盘”苏孝勤、还有我的父亲“锄头苏”苏广文……这些绰号如今听来颇有些江湖气,当年却是一等一的荣誉。


“那时候的人啊,”父亲在世时曾经说,“真有一股子傻劲儿。”


这“傻劲儿”三字用得极妙。我想象着那些“铁”字辈的男女,在黄土地上挥汗如雨的模样。他们大抵不懂得什么“自我实现”,只知道听党的话,跟支书走。李自成老书记有句口头禅:“难不难,想想南泥湾的大生产!苦不苦,看看红军长征两万五!”这话如今印在村民的墙上,黑体加粗,分外醒目。

   

青春大队的后面是由一座旧民房改建的青春供销社,这座旧民房就是我父亲给我留下的遗产。去年村支书打电话说村里要搞大建设,我就配合着让村里无偿使用了。


青春供销社里的陈设已没有我小时候生活的半点迹象,屋里一面墙上贴满各式票证——粮票、布票、油票、肉票……方寸纸片,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匮乏与坚韧。柜台里摆着搪瓷缸、煤油灯、铁皮手电筒,都是半个世纪前的物件。让人颇有些恍惚。


顺着村道走到村中央,那棵老槐树还是那样郁郁葱葱,树下摆着几方石碾。记得村里大人曾说,当年朱德总司令曾在此宣讲抗日救国十大主张;后来李自成从北京领奖归来,也是在这棵树下向全省兄弟大队发出挑战书。“千条万条,党的领导是第一条;千计万计,群众路线是第一计。”这两行标语至今写在树旁的黑板上,永不褪色。


我在槐树下遇到一位老人,他说:“军,看村里现在建设得多好!你还认得出来吗?……”


槐树的北面是青春大院,院子里复原了当年大队部的场景。墙上挂着马恩列斯毛的画像,这些画像已经泛黄。玻璃柜里陈列着1959年的县长信函、劳模大会通知,纸页脆得仿佛一碰就会碎。最显眼处供着那张周恩来签名的奖状,镶在镜框里,像供奉神佛一般郑重。


青春大院里的李自成故居极简朴,土炕、煤油灯、粗瓷碗,别无长物。门后挂着一张红军长征路线图,密密麻麻标注着山川关隘。我想象这位老书记每晚就寝前,必对着地图发一会儿呆。他病重时还拖着身子去植树,成了“植树大户”。这执拗劲儿,与长征地图倒是相配。


村道两旁的墙绘鲜活得很。有青春油坊的热闹场景,有苏庄磨坊的水轮构造图,还有新绘的《十好村规民约》,其中规定:“抽烟须节俭,不超十五元,喝酒不要贪,最高五十三。”读来令人莞尔。更有一幅《挑战书》,是现今苏庄向邻村发出的建设倡议,字句间依稀可见当年豪气。


顺着村道往后,我登上石板坡。俯瞰苏庄,但见新楼与老屋杂处,柏油路与水泥路交错。远处是一片麦田。麦浪起伏间,恍惚看见“铁肩膀”们在弯腰劳作,“铁姑娘”们挑着担子健步如飞。他们的身影渐渐淡去,化作田埂上几株倔强的蒲公英。


村西南的一大片农田,正在建设青春生态农园,听说将来会种上油菜花、高粱、各种瓜果等农作物,设计有美丽的图案,我想,下一次回来,一定会看到由大片的庄稼、瓜果错落有致地组成一幅巨大的“青春苏庄”图案。


村子像本打开的历史书,左页写着“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右页印着“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把“劳模精神”做成品牌,把历史变成景点,把记忆化为产业。不知那些“铁”字辈的前辈若有知,会作何感想?或许会欣慰,或许会满怀憧憬地重新加入到建设者的队伍中。我的父亲,也许会默默扛起锄头,和大家一起去开拓新天地。


返回的路上,我远远地看到年轻漂亮的王莎莎支书,她正带着一群游客参观,兴致勃勃地讲解着苏庄的历史与未来规划。


“我们要把劳模精神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她神采飞扬地说,“主题餐饮街已经在规划了,青春大酒店也提上了日程。但最重要的,是让每个苏庄人都能在家门口过上好日子!”


我站在人群外围,看着这个年轻的女支书。我知道,她口中的“劳模精神”,正是我父亲那辈人用汗水浇灌出的生命之花。如今这朵花在新的土壤里重新绽放,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苏庄的“青春”。


车子启动时,我最后望了一眼这片土地。庄稼地在阳光下泛着金浪,远处的奖状雕塑熠熠生辉。我突然明白,苏庄的青春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一副容颜,继续生长在这片它深爱的土地上。


毕竟,土地不会骗人。你流多少汗,它就结多少果。这道理,放到20世纪50年代与今时今日,皆准。


总编 | 崔利民

责编 | 韩玉芳

一核 | 李天伟

二核 | 侯沙河

邮箱 | jcszgdsxh@163.com

电话 | 0356-6966785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