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焦华离开我们已经14年,若他在世,今年便迎来百岁寿辰。这位从太行山深处走出的放羊娃,一生历经百年中国的沧桑巨变。
照片拍摄于1949年,照片右一为焦华,时任河南临汝四区副区长
怀着对父亲的思念与好奇,我们查阅资料、翻看档案,终于在他1957年元月写的自传里,看到他真实的成长轨迹。
父亲原名焦秋连,1925年8月出生于山西省陵川县杨寨村,家中是中农,有地有房。可父亲幼年丧父,孤儿寡母常受欺辱。奶奶教导他要学本事不受压迫,于是上学、报仇成了父亲的目标。但那时条件艰苦,从1934年到1939年,他只能夏天放羊、冬天读书,上了5个冬天,二年级就辍学回家务农,求学梦就此破灭 。
父亲的家乡是革命老区,1938年建立抗日根据地,1944年解放。新中国成立后,父亲担任村财粮、合作社会计等职务。因觉得当村干部又苦又误工,还不利于学习,他一心想出去工作,看看外面的世界。
1947年3月,父亲被调去太行四专署财经干部训练班学习。刚开学,道清战役(实为豫北攻势)爆发,他被抽调参战,搞后勤工作。战后继续学习,没学多久,大军南下,他又随军参战。几次辗转后,1948年6月,父亲本要返回豫北,途中却被动员留在河南临汝县工作,先后担任民政工作者、支前助理员、副区长等职。此时,他的思想已从个人诉求转变为站在贫雇农立场工作,立志不打败蒋介石不回家。
新中国成立后,为提升干部能力,国家组织干部学习、上大学。1950年5月,父亲进入河南大学行政学院,学习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等知识,政治觉悟大幅提高。之后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专修科法律班,经过系统学习,彻底打消了回家的念头,树立起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决心。
20世纪50年代,国家发展原子能事业,组建铀矿勘探队。父亲加入新疆519队,投身寻找铀矿的工作。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时父亲已调到新疆机械行业工作,为大西北工业发展贡献力量,直至1985年离休。
父亲一生平凡,却从普通农民成长为共产主义者和共和国建设者,见证国家从战乱走向安定自由,如他寻找的铀矿一般,在平凡中蕴含巨大能量。
总编 | 崔利民
责编 | 韩玉芳
一核 | 李天伟
二核 | 侯沙河
邮箱 | jcszgdsxh@163.com
电话 | 0356-6966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