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传奇/军工处第八药厂与八路军兵工厂

闫茂盛
2025-04-18
来源:晋城党史网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总部军工部诞生了。韩庄修械所成为太行山区最早的兵工厂,黄崖洞兵工厂成为八路军的“掌上明珠”,柳沟兵工厂成为华北敌后兵工的一面旗帜,刘伯承工厂成为全国唯一以元帅命名的兵工厂,而创建于抗战后期、兴盛于解放战争时期的苇町军工处第八药厂,用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设备生产无烟火药,其火炸药产品的数量、质量、生产效率名列华北地区榜首,为解放战争阵地战攻坚战,特别是淮海战役胜利发挥了重要的后勤保障作用,为新中国恢复发展化学工业和军事工业体系建设提供了军工人才和有益经验。淮海战役纪念馆曾有这样一段评价:华北解放区参战武器82迫击炮及炮弹携带方便、命中率高、杀伤力大,深受前线各级指战员的欢迎。


图片2_conew1.jpg


苇町第八药厂旧址正在修缮


一、创建源于八路军总部军工部的决定


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每个游击战争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等的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把提高军事技术,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作为当前紧急任务之一。


1938年冬,在我党创建的第一个兵工厂官田兵工厂弹药科工作过的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兵工厂厂长、老兵工郝希英由延安调到太行山,参与组建山西各抗日根据地兵工厂的工作。1939年初,八路军总部通信科科长刘鹏从延安治伤回到八路军总部,在军事工业科的基础上成立军工部,刘鹏、刘鼎先后任部长。


“百团大战”后,国民党政府停止了对我军弹药的供给,彭德怀副司令指示军工部尽快制造无烟火药,首先要把枪弹发射药制造出来,做到复装枪弹火药自给。


为进一步增加火炸药的生产、支援前线,八路军总部军工部研究决定,在太岳军区筹建一个迫击炮弹发射药厂。1943年9月,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流动工作团成员、化学技师、化学教师王锡嘏一行9人,历经4个月来到大山深处的阳城县董峰乡东庄村,利用当地硫黄和煤等资源,占用村中古庙,开始小量制造硫酸、硝酸、酒精等,建起了发射药厂,为保密起见,工厂对外代号醋坊,厂长王锡蝦,指导员史有德。工厂先后用20多口当地陶瓷大缸安装成2套装置,制造硫酸和硝酸。1945年开始试制炮弹发射药。


因为太岳化学厂厂址在距县城45公里的山区,建厂和试验生产过程非常困难。董峰乡阳坡村(东庄为自然村)支部书记动情地讲述兵工厂的过去。兵工厂创业十分艰难,穷山沟物质生活十分艰苦,兵工厂每天受到酸烟毒雾侵蚀,冒着生命危险进行试验生产,缺医少药,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当时一位年轻战士得了重病,就近得不到医治,半夜被抬往省外治疗,由于山高路远,不幸牺牲在半路上了。化学厂工人崔振全在回忆录里记载“阳城化学厂(太岳化学厂)功一次,因表现优良,奖米90斤、军衣一套”。


1945年10月,太岳军区军工部部长徐长勋来到东庄,向全厂职工介绍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形势,按照上级指示化学厂要向平川地带和交通方便地方转移,并扩大生产规模。工厂根据这一指示,由王锡嘏带领技术人员前往晋城、阳城、沁水等地实地踏勘研究后,决定将新厂址选定在当时的晋城县(今泽州县)苇町村。


二、人员大多数来自八路军军工学校和兵工厂


1940年八路军各部队在晋的修械所达到了13个,职工1400人。1943年晋冀鲁豫根据地在晋的兵工厂达到11个,职工1700人。


太岳化学厂创建时,初有职工20人,其中来自八路军总部创办的太行工业学校化学专科班和白布礁(也称百宝峧)化学厂9人,当地匠人、工人11人,后达到60余人。


太岳化学厂迁到苇町村后,对内称晋城化学厂,对外称永利商行。工厂职工除来自原太岳化学厂外,多数是从部队转业来的军人,另外有从太岳区枪弹厂(晋城炸弹二厂和三厂等)和晋冀鲁豫军工部调入的一些干部和工人。1946年夏,经太岳军区批准,150名太岳区新兵充实到了工厂。时有职工200余人。


图片3.png


机关、事业单位到第八药厂旧址开展主题活动


到1946年7月,该厂职工达到390人,其中工人350人,职员40人。职员中技术人员5人,工务干部10人。经理王锡嘏,副经理林木森(八路军总部警卫排长、交通队指导员,抗大总校上干科政治队区队长,太岳军区军工厂教导员),监理厉瑞康(抗大总校政治教员,八路军军工部干休队指导员、政治处宣传科长,太行工业学校教导员、政治教师)。厂部设有材料股、管理股、修理股、酸工股、棉药股、完成股。


1947年初,工厂序列为军工处第八厂,为区分另外一个八厂改称为军工处第八药厂,隶属晋冀鲁豫边区军政联合经济办事处军工处。厂长王锡嘏,政委厉瑞康,副厂长林木森、田希尼。全厂职工总数达到492人,后增至678人。


时任厂政委厉瑞康的妻子陈贵祥回忆当年兵工厂生活生产时说,厂部设在四合院,厂里给我们安排了一间北房,既当办公室又当宿舍,一张办公桌、两把椅子、两条长凳搭上木板变成的床,还有一个换洗衣物的纸箱子,这就是我们的全部家当。那时,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十分恶劣。制造硫酸、硝酸的工人,皮肤经常被烫伤。工厂生产设备简陋,还曾发生过事故。一次,一个18岁的年轻共产党员,手提一斤重硝化甘油,走得太快,发生了爆炸,最后只找回一条胳膊。


但职工生产积极性很高,普遍地加班加点,不要报酬。政委厉瑞康在回忆录中说,完成股工友自己出钱买手电筒和电池的任务,悄悄到工房加夜班(当时工房尚无电灯照明)。许多工友抬着200斤左右的存酸缸和一大筐湿棉花来回奔跑,汗流满面。当时设备比较简陋,劳动保护条件差,许多工房内烟雾腾腾,酸味刺鼻。许多工友的牙齿被腐蚀得一片一片掉下来,吃饭都困难。工厂负责给这些同志安上金牙齿,减轻他们的痛苦。制酸股和硝化股工人的衣服经常被酸液溅滴烧破,又不能及时更换,不少工友皮肤被烧伤,花脸花腿的工友随处可见。制造硝化甘油的工友,成天浸泡在溪水中,患关节炎者比比皆是。为了人民的解放、革命事业的胜利,广大职工忍受着极大的痛苦,作出巨大牺牲,赢得了工厂发展的机会和前线的胜利。


图片4.png


刘伯承工厂运动时第八药厂涌现出的人民功臣合影


1948年秋,华北人民政府成立,第八药厂改隶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兵工局,厂长王锡嘏,政委厉瑞康(接任杨高桐),职工增至850人,加上附属单位的职工总人数达到近千人。


图片5.png


第八药厂职工新年团拜会合影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了“八一式步枪”设计者刘贵福、“无烟火药”创始人王锡嘏、“炮弹大王”甄荣典、“缸室法制酸大王”王化南和“向应式自动步枪”、“鼎龙式掷弹筒”等英雄人物。刘贵福设计的无名氏马步枪,曾得到毛泽东的称赞,毛泽东为刘贵福题词“生产战线上的英雄”。


解放战争时期,全国兵工厂达到了160个,其中迫击炮弹厂50个、火炸药厂19个,华北地区迫击炮弹厂11个、火炸药厂7个。


三、厂名更迭、改隶与管理体制变更


在阳城县董峰乡东庄村筹建时,厂名为太岳化学厂,对外代号醋坊,隶属太岳军区军工部;


抗战胜利后,奉命迁到晋城县苇町村,厂名改称晋城化学厂,对内称永利商行,隶属晋冀鲁豫军区军工部;


1946年7月,工厂实行经理、监理制;


1947年初,工厂改隶属晋冀鲁豫边区军政联合财政经济办事处军工处,工厂序列为军工处第八厂,又称第八药厂,终止了经理、监理制,实行厂长、政委制;


图片6.png


晋冀鲁豫边区军政联合财政经济办事处军工处政治部颁发的功劳簿


1948年初,工厂改隶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工业厅,工厂厂名依旧是第八药厂,工厂改变旧的领导体制,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加强经济核算制度,按计划执行定额预算,职工实行工资制,干部实行定员定编,工人实行工时定额,以产记工,以工计酬。实行民主管理,工厂成立工会,行政与工会签订集体合同,集体合同规定在努力完成生产任务的前提下,保证职工的工资待遇、劳动保护、工作时间、例假、劳动纪律、职工福利等政治权利和物质利益;


1948年秋,华北人民政府成立,第八药厂改隶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


图片7.png


中共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兵工局第八药厂总支委员会印章


1949年1月,华北公营企业部迁驻北平,在山西榆次成立华北兵工局。1949年7月,第八药厂从华北公营企业兵工局改隶华北兵工局。


从1947年初开始,工厂隶属不断变更,但第八药厂的厂名一直沿用到结束的时候。


第八药厂,从筹建到整编减产,7年来由20人的作坊式化学厂,逐步扩展为拥有近千名职工、月产速燃发射药5000公斤、年产几十万公斤炸药的综合炸药厂,经历了艰苦曲折的创业过程。职工们以献身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在物质生活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不顾酸烟毒雾的腐蚀,冒着生命危险,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生产现场,把宝贵的青春,全部献给伟大的革命事业,献给人民的兵工事业。“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实战、一切为了打赢”的刘伯承工厂精神已成为人民兵工的宝贵精神财富。


图片8.png


少年儿童在第八药厂兵工纪念馆开展主题活动


四、产品主要用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阵地战攻坚战

   

1938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修械所、一二九师补充团修械所、一一五师唐天际支队修械所、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纵队修械所等部,集中到榆社县韩庄村组建八路军总部修械所(对外称流动工作团),生产地雷、手榴弹和7.9毫米口径步枪,月产步枪60支。


始建于1939年的黄崖洞兵工厂,是华北敌后八路军规模最大的兵工厂,造出了人民军队第一枪“八一式”马步枪,重3.36千克,口径7.92毫米,长度比一般步枪略短,比马枪稍长,射击精度高,重量轻,体积小,外形美观,抗腐耐磨,寿命长,维修方便。生产手榴弹58万枚、炮弹26万发、迫击炮(五0和八二式)2500门、步枪4100余支(其中“八一式”马步枪3000余支)。最多月产步枪430支、炮弹2000发。年产武器能够装备十六个团。


“关家垴,抓把土,炮弹片片划破手。炮弹出自马岚头,炸得鬼子脑浆流,日伪清剿蟠龙住,咱造炮弹没停过”。柳沟兵工厂,对外称柳沟铁厂,有一所、五个分厂,形成了以冶金、机械、采矿、发电为主的小型工业体系,试制成功了五0炮弹、麻尾弹、八二炮弹、500毫米掷弹筒。



晋冀鲁豫军区兵工二厂,生产的八二式迫击炮弹,携带方便、命中率高、杀伤力大,在产量、质量、成本和技术安全方面成绩突出,被评为“刘伯承工厂”,月产炮弹3万余发。


火炸药是军工生产的基础。枪弹发射药是无烟火药的一种,能产生巨大爆炸能量推动弹药飞行,可为炮弹、火箭、导弹提供动力。


1942年军工部在黎城白布礁村建立“白布礁化学厂”,试制成功无烟火药,投入小批量生产,月产十几公斤。是年工厂搬迁到黎城源泉村,职工发展到500人,月产无烟火药1300公斤、硝铵炸药2100公斤。


到1948年,太行山上已有左权隘峪口第七药厂、晋城苇町第八药厂、长治内旺第九药厂三个化学厂,职工2000人,年生产发射药136吨、各种炸药2522吨。


太岳化学厂,1943年至1945年共试制生产硫酸100多公斤、枪弹发射药40余公斤等。


第八药厂(前期晋城化学厂),利用苇町村中6个古庙寺院,建成制酸、硝化、完成、修理等工房1340平方米,在村东小河岸旁新建简易工棚1408平方米。安装硫酸装置1套、硝酸装置2套、分馏装置1套,专用于制造硫酸、硝酸;军工部工厂自制的专用设备,主要用于发射药的配料、混合、制作及完成。1946年上半年生产硫酸18058公斤、硝酸3673.5公斤、硝化棉484公斤、硝化甘油418公斤23!r、炮弹发射药250公斤。下半年开展立功竞赛运动,生产硫酸56608公斤、硝酸12818公斤、硝化棉1712公斤、硝化甘油1364公斤、发射药3458.5公斤。


硝化甘油是一种液态烈性炸药,敏感度特别高,工人在每天气温较低的拂晓,蹲在小河边,端着盛有混酸的瓷盆,将甘油慢慢滴入盆内,借流水从盆地流过,使盆内硝化温度保持在10-17度。若发现盆内冒烟,需要立即将瓷盆沉入水底。这就是制造硝化甘油的“盆式硝化法”,从而结束了总部军事工业只能生产低级火炸药的历史。


1947年,第八药厂补充新建棉粉库房、发射药烘房、储料库房467平方米,增添卧式双缸蒸汽动力机2台、2千瓦直流发电机和10千瓦交流发电机各1台以及打浆机、捏合机、碾片机、胶化机、切药机等专用机械各1台。除生产硫酸、硝酸、酒精、乙脱、硝化棉、硝化甘油、雷汞和发射药外,还增加了油甜炸药和苦味酸。全年完成速燃发射药11906.5公斤。同时为落实军委提出的把火药、炸药生产放在第一位的指示,第八药厂在距苇町村2公里的和村新建了一个炸药分厂,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全年生产油甜炸药5272公斤、苦味酸485公斤。


1948年,在苇町村附近上下掌兴建了瓷窑,新补充1套卧式三节锅炉、5台棉药机械和4台制酸装置,建成设备完整的七个工作场地,加强了工程科、会计科、经营科、人事科等四个部门的业务,在生产经营方面严格和强化了经济核算制度,职工实行工资制,干部实行定员编制,按岗考核。工人实行工时定额,以产记工,以工计酬。在兵工二厂以及前方部队配合指导下,克服炮弹弹尾发射纸管纸层厚度不一的现象,解决了八二迫击炮弹掉弹尾和炸丝堵的问题,促进了发射药质量、产量的提高。全年完成速燃发射药33945公斤、15%油甜炸药235625公斤、苦味酸3093.25公斤。晋冀鲁豫边区太行行署奖给工厂“加强兵工建设,争取革命战争胜利”的锦旗一面。


第八药厂,于1943年9月建厂,1949年7月减产转业,1951年1月编入第一兵工厂,1953年全部转移到长治,现在为中国兵器集团淮海工业集团公司。生产产品主要是迫击炮弹用速燃发射药,同时生产15%油甜炸药、苦味酸和朱迪生炸药,火药、炸药等产品所需化学原料及中间体如硫酸、硝酸、酒精、乙脱、乙醚、雷汞、硝化棉、硝化甘油等,转业生产火碱、肥皂、煤油等。在解放战争期间共生产速燃发射药86645公斤、苦味酸3582公斤、15%油甜炸药322456公斤、朱迪生炸药113400公斤,工厂累积实有资产总值人民币(旧币)38亿元。


八路军兵工厂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制造出了多种武器。顶级的武器是ZB-26式轻机枪、ZB-37式重机枪、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等,最稀有的是苏罗通ST-5型20毫米高射炮、对毛瑟军7.63毫米手枪仿制的驳壳枪等。


1948年在晋兵工厂共生产发射药186吨、黑火药163吨、硫化锑1475公斤、爆破药100余吨、硝铵炸药489吨、雷管564万个、雷汞12849公斤、120迫击炮133门、迫击炮弹107万发、枪弹355万发、手榴弹545万枚。在三年解放战争中,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解放区共生产发射药346吨、炸药4298吨、起爆药21342公斤、手榴弹477万枚、50炮4327门、各种炮弹4403万发、复装子弹592万发。


图片1.png


1980年太行兵工部分老战友春节合影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兵工人是当之无愧的红色巨匠。老兵工王德胜、丁桂英夫妇1946年3月至1950年10月同在苇町第八药厂工作,1980年在太行兵工部分老战友春节聚会时王德胜现场赋诗一首《太行老兵工》:


太行老兵工,跟着毛泽东。艰苦造弹药,消灭美蒋军,神州飘彩虹。

太行老兵工,处处建奇功。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兵工,敢攻高精尖。

太行老兵工,全国满天星。建设新中国,行行有尖兵,听党来指挥。

太行老兵工,肩上任务重。为了新长征,阔步搞“四化”,勇敢往前冲。


总编 | 崔利民

责编 | 韩玉芳

一核 | 李天伟

二核 | 侯沙河

邮箱 | jcszgdsxh@163.com

电话 | 0356-6966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