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枪声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吴军雄
2017-07-07
来源:晋城党史网

----纪念“七七事变”事变八十周年


今年是“7.7事变”整整80周年。1937年发生的“7.7事变”,是中国由局部抗战走向全民族抗战的转折点。因为“7.7事变”发生在河北宛平县的卢沟桥,故又称为“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位于北京城西南约15公里的永定河上,既是南下的要冲,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史料记载,自金代开始,中原腹地进京,皆要在卢沟桥停留,为京师进出中原腹地的必经之路。宛平城建于1640年,是捍卫北京城的军事要塞。


“7.7事变”前,日军在中国的势力已经扩张到了平津一线。这时驻守平津的中国军队是29军。1935年日本成功地通过一系列策动,把国民党中央军逼出华北,签订了《何梅协定》等丧权辱国条约。中央军撤出后的权力真空被宋哲元的29军填补,29军是西北军系列,当时有37、38、132、143四个步兵师,第9骑兵师和一个特务旅,加上保安部队,总兵力约10万人,成为华北能与日本抗衡的主要力量,曾在1933年长城抗战中与日军有过交锋。日本策动宋哲元成立“自治政府”,被宋拒绝。1937年前,日军已经从华北、东北、西北三个方向对平津形成合围之势。日军一旦占领卢沟桥,北京就是一座死城。日军选择这里制造事变,挑起事端,确实动足了脑筋。


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军事演习。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于演习时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要求。于是,日军向卢沟桥一带开火,接着向城内守军进攻。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中国守军和日军在卢沟桥展开了激战,日军趁机扩大事端,派出大批援军,向天津北京大举进攻。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战死。7月,天津沦陷。7月8日早晨,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驻军国民革命军第29军官兵奋力反击。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剩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7.7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的转折。事变爆发后三天,即7月11日,日本召开内阁会议,决定向大规模增兵。8月13日,华北战火正在熊熊燃烧,日军又在上海燃起烽烟,企图全面展开对华作战,迅速征服中国。


到1937年末,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战场上共出动陆军6个军20个师团,空军大部主力,海军第二、三舰队。随着侵华战争的全面展开,为了强化国内统治,集中人力物力以支持战争,日本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国家生活全面转向战时轨道。1937年8月,日本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对国民实行半强制性管制。次年5月,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言论、出版等各个领域的《国家总动员法》开始生效。其妄图灭亡中国的狼子野心丝毫不加掩饰,中日两国的生死搏斗已不可避免。


“7.7事变”使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了重大转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抵抗,已成为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内容。


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率先通电全国,号召人民、政府与军队紧密团结,坚决抵抗日本侵略。通电呼吁:“全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全国人民用全力援助神圣的抗日自卫战争。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华北!为保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的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中共领袖毛泽东、红军将领朱德、彭德怀分别致电蒋介石和宋哲元等,表示“红军将士,义愤填胸,准备随时调动,为国效力,与敌周旋,与日寇决一死战”。中共中央就“7.7事变”后华北工作方针指示北方局:“坚决保卫平津,保卫华北”。7月13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号召:“每个共产党员和抗日革命者,应沉着地完成一切必须准备,随时出动到抗战前线。”


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分析了全国抗战开始以后的新形势和战争的持久性,指出: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争论已经不是应否抗战的问题,而是如何争取胜利的问题。党在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会议还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号召全中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在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口号下,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的全局出发,主张停止一切内战,团结抗日。这些号召和主张,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和一致赞扬。


在民族危机严重的关头,国民党也被迫调整了自己的政策。“9.18事变”后直到“7.7事变”前,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侵略采取的是“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把主要矛头对准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并且钳民之口,不准国人“妄言抗日”。“ 7.7事变”爆发后,在全国民众强烈要求抗日的浪潮推动下,国民党政府立场有所转变,表达了抗日的政治主张。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国民党政府被迫实行抗战。14日,国民党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称:“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唯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日军的步步紧逼也进一步推动了国民党的政策向与共产党合作抗日的方向发展。蒋介石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红军改编的主张,与共产党联合抗日。根据国共合作的协议,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第18集团军,但人们仍习惯称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由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九月下旬,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带动和影响了中国其他各党各派。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原先活跃在中国社会的一些中间党派,如第三党、国家社会党、青年党、救国会、中华职教社、乡村建设派等,迅速参加到抗日的阵营中来。1937年7月10日,第三党向国民政府提出了团结御侮、抗日救亡的八项主张。10月,李济深、陈铭枢等为表示“拥护政府”、“增强全民族团结”,自动解散中华民族革命同盟。除拥护政府对日作战外,中间党派还在创办报刊,进行抗日宣传;组织各种民众团体、支持抗战;发动募捐,慰问将士,救济灾民;贡献良策,争取宪政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更有许多党派成员,直接参加正面或敌后战场的对日作战,有的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英勇捐躯。中间党派在抗战中还有一个特殊贡献,就是调停国共争端。他们在抗战的两大党派之间调和纠纷,消弥矛盾,促成谅解,为全国团结抗战、一致对外起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民众是支持抗战的栋梁、保证胜利的源泉。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毛泽东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蒋介石也说“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整个八年抗战中,大后方的工人阶级冒着空袭坚持生产,支援前线,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广大农民对抗战的贡献感人肺腑。血战沙场的士兵,主要来自农民。源源不断兵源的补充,主要也来自农民。是他们,把自己含辛茹苦拉扯大的孩子一个个送上前线,兄去弟又离,子亡父不归;还是他们,把自己胼手胝足收获的粮食一袋袋供应前线。农民以努力生产、协同作战支持着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以节衣缩食、忍饥挨饿支撑着大后方的巩固。战前,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是抗日救亡运动的先锋。抗战爆发后,当祖国召唤、形势需要的时候,他们又毫不犹豫地投笔从戎,奔赴战场。1944年,豫湘桂战役吃紧时,国民政府紧急征召10万知识青年从军,结果报名参军的竟12万人。抗战期间,由于大敌当前,中国的资本家和地主也响应政府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号召,分别以增加生产和同意减租减息,献上了自己一份报国之心。


少数民族同胞更与汉族同胞风雨同舟。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除早已在东北战斗的满族、朝鲜族等之外,回族、傣族、壮族、高山族、水族、苗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也纷纷走上了抗日救亡的战场。据统计,八年抗战中直接参加对日武装作战的少数民族近40个。广大少数民族人民把祖国的命运和本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与汉族人民互相支援,团结战斗,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颂歌。马本斋、杨靖远、高凤英、陈翰章、李红光、徐光海等众多为抗战事业献身的少数民族英雄,永远是中华民族骄傲的儿女。


广大华侨虽身处异国他乡,但始终与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世界各地华侨纷纷组织起来,支援祖国的抗战事业。“富商巨贾,不吝金钱;小贩劳工,亦尽血汗”。捐款是华侨表达自己爱国之心的一种方式,据统计,从1937年到1941年初,广大华侨捐款总数达26亿美元,平均每月约6000万,是支撑抗战的重要财源。除捐献款物外,广大华侨还喊出了“有力出力”的口号,许多人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热血青年终止学业,不远万里回到祖国,直接参加祖国神圣的抗战事业。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海外华侨回国从军的人数在万人以上。李林、沈尔七等许多优秀华侨青年,为祖国的独立、自由和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一致,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百折不挠、同仇敌忾,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的抵御外侮、捍卫独立的新长城,成为抗战必胜的保证。


由于日本对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志在必得,对这次侵略战争实行了举国动员体制,并拥有一流的工业制造和先进的军事装备,因而具有较大优势。加之其法西斯本性所决定,无视有关国际公约,在战争中肆无忌惮地实行三光(烧光、抢光、杀光)政策,致使中国的抗战进行得特别艰难、残酷、漫长,时间跨度长达8年。加上9.18事变后东北人民和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6年抗战,中国的抗战整整进行了14年之久。


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共领袖毛泽东就发表了《论持久战》的著名文章,提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抗日战争必定经过防御、相持、大反攻三个阶段,战争的结局是,日本侵略者必败,中国人民必将取得完全的胜利。战争的进程和结果,充分证明了这一预见无比正确。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在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大捷等局部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在此阶段,中共领导的军队密切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战役战斗,如在1937年,组织了平型关战斗,歼灭日军辎重部队1000余人。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38年4月,国共两党两军联合作战,粉碎了日军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九路围攻,歼敌4000余人,收复县城19座。同年,组织了町店战斗,毙伤日军1000余人,缴获军用物资不计其数。1939年,组织了黄土岭之战,毙伤日军800---900人,特别是击毙了日军高级将领阿部规秀中将,使日军士气受到重创。同年7月,国共两党两军在上党地区再次联合作战,经过70余次激烈战斗,歼灭日伪2000余人,收复县城10余座,粉碎了日军对晋东南根据地的第二次九路围攻。但是,由于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尽管国民党军队广大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八路军、新四军进行了全力配合,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先后丢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首都南京沦入敌手,日军肆无忌惮地实施了灭绝人性的“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被夺去生命。


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在国民党军队节节抵抗、节节败退的情况下,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相继向华北、华东作战略展开,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反进攻作战。在华北,八路军以山西为基地,先后建立了晋察冀、平西、冀东、冀南、晋西北、晋冀鲁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华中,新四军首先创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接着,苏南、皖南、皖中、豫东等根据地也先后建立,中共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成为主要战场。针对这一态势,日本的侵华方针也有了重大变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日本侵略军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抗日根据地军民针锋相对,坚决地进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特别是1940年8月---12月,彭德怀在华北组织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八路军和地方武装出动105个团,40万兵力,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军2645人,俘获281人。毙伤伪军5115人,俘获18400人。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破袭战,使华北各地交通线陷于瘫痪。百团大战有力地振奋了抗日军民和全国人民的士气。与此同时,面对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领导解放区军民一面抗击日伪军的“大扫荡”,一面打退了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至1943年12月,日军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迫收缩战线,华北方面军基本停止向抗日根据地的进攻


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由防御到主动进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向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春、夏季攻势,扩大了解放区,打通了许多解放区之间的联系。当时,由于国民党军队主力分散在中国的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日军占领的大部分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都处在解放区军民的包围之中,因此全面反攻的任务,自然地主要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军队来进行。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德军正式向盟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争宣告结束。1945年8月,美国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作战胜利,逼近日本本土。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对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而坚决地进攻。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9月9日,在南京陆军总部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上,日本驻中国侵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并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至此,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7.7事变”至今已经80周年了,但日本军国主义的阴魂依然不散,日本极右势力极力通过各种方式企图为侵略战争翻案。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


(责任编辑:韩玉芳)